邵翠兰+廖继红
摘 要: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累科学知识、改进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理论等“科学精神”素养,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探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路径,既是时代发展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6-0006-03
一、 问题的提出
伴随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高职院校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9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项历时三年研究才出炉的、权威的科研成果,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也成为决定今后我国教育发展走向的“风向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科学精神素养”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贯穿于科学活动中基本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体现在追求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外化的行为规范、科学技术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尊重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1]。
“科学精神”素养表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内化在人们的科学意识中,物化在科技成果中,渗透在科学研究方法中,凝结在科学思想文化中,是科学认知、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意志、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2]。为保证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坚持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科研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肯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等,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掌握第一手真实的大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的现状,2016年6月,对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共涉及四大板块——科学意识、创新意识、钻研精神、实践能力,共20道问答。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普遍不高、“科学精神”素养培养迫在眉睫。具体表现为:一是科学意识比较淡薄,有的缺乏开拓精神。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影响,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散思维的训练,造成学生依赖心理较强,表现为对于书本和老师传授知识深信不疑,知道“是什么”,不主动了解“为什么”,缺乏求真务实态度,发现问题显得信心不足[2]。二是钻研精神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学生浮躁心理严重、钻研精神不够,常满足于现状,对现有知识不深入研究,缺乏探索和创新意识能力;有学生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或只愿看而不动手做,没有客观求实态度,投机取巧。三是有的奉献精神不强,缺乏协作意识。没有协作意识,就难培养奉献精神。四是有的参与意识不强,科学实践能力不够。学生参与科研意识不强、不愿动手从事科研实践,按部就班接受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客观上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受到校外实践场所和设施设备的约束、投入有限,加上实践教学环节安全因素的考虑,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不适应学生正常成长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的内容
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提高,科学精神与科学伦理成为人类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4]。高职院校对学生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素质教育总过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上,“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形成,但却受到许多因素负面影响。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了解主体“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状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树立科学态度、拓展进取意识,提升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不断向前发展。
笔者在对某高职院校200名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推导出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的方面及内容。一是关于求真精神素养(占比65.2%)。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理性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具有为探求规律追求真理而学习和生活的志向,把探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作为科学的根本任务[5]。高职院校学生只有继承发扬求真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对策和思路,从而获得成功。二是关于创新精神素养(占比23.4%)。这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表现为对现实客观对象的大胆怀疑、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在对原有事物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理念、方法等进行探索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素养,可以从知识储备、创新氛围和技能指导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能积极参加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三是关于质疑精神素养(占比4.9%)。质疑精神主要是指追求真理過程中有根据、有条理的质疑批判,既要追求真理,扫清思想障碍,又要开拓新的路径,既要持有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也要主动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指导学生带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下去实践。四是关于奉献精神素养(占比6.1%)。奉献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向未知世界、未知领域、未知文化、未知理论进行研究过程中,吃苦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学生应以科学家为榜样,主动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锻炼自己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把自己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自己祖国。endprint
四、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的路径
1.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力度,培养科学意识
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是关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是最佳途径。通过课程内容设置,把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核心与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传承“科学精神”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勤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们在理论基础上就能自觉认同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时期,思想意识不稳定。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引导、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和综合能力。
2. 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培育,是培育大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敢于实践、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深入体会科学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信心与热情。
(1)教学模式多样性,提高课堂实践效果。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7]。思想政治课教师可采取“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适时点拨、及时发现创新思维,及时激励,从实践效果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感受学习的乐趣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或生活中去。
(2)教学方法创新,提高科学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社会生产、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情感交流和培养科学态度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比如,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自然和科学的魅力。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期间学生可以很好地认识社会,同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亲身经历过程中去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3)科学知识普及,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大环境的形成很关键。通过各种信息网络渠道,进行科学节目、科普专栏、科技讲座等科普知识的普及,校园里、宿舍生活区、图书馆、科技馆等都是科普知识普及的好地方,号召全社会宣传倡导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精神,生活中遵守科学精神,职业选择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只有增强科学普及,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钻研能力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辅相成。在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崇尚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通过校园科学氛围建设,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视野,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情怀的校园景观,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视野,创建浓厚的科学氛围[6]。培养“科学精神”素养,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造多种机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发明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宣传,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鼓励高职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統工程,不是仅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能培养起来的, 在鼓励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信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正视现实、分析现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设研究性学习,锻炼学生克服苦难的精神,建设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叶福云.科学精神是什么[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刘洁民,从文化视角看科学素养[J].科学与社会,2016(01).
[4]李印福.大学生科技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
[5]李定庆.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94-97.
[6]陈秀平.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920-922.
[7]来 宁,王金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方式研究[J].前沿,2013(11): 44-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