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思想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运用
——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8-01-30 21:28李亚军张雪玲董正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仁学仁者医德

李 隽 ,李亚军 ,张雪玲 ,董正华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48726934@qq.com;2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保障人民健康的重任,故医德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仁学是贯穿儒家学说的主线,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广泛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从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实际,探讨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贯穿仁学思想,以期为培养德艺双馨的医药人才提供参考。

1 仁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故称之为仁学。“仁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从字源学上看,“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的关系[1]。何为“仁”?子曰:“仁者,爱人也。”(《颜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从二。”[2]徐灏《段注笺》曰:“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3]从古人对“仁”的论述可以看出,“仁”是涵盖诸德的一个道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1 仁者爱亲——仁之基础

孔子的“仁学”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仁”最基本的德性是“爱亲”,仁学思想是从亲亲之爱开始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是仁学崇尚的首要伦理。以家庭血缘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使他们从精神上得到安慰。离开了亲情,仁者爱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仁学思想中,“仁者爱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是“仁”之基础和始发。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亲近的莫过于父子、兄弟之血缘关系。仁者爱亲思想对传统医德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谈到“上以疗君亲之疾”;西晋医学家皇甫谧说:“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这些都是儒家仁学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之体现。

1.2 仁者爱人——仁之核心

孔子提出,仁即“爱人”。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仅仅局限在家庭成员之间,还应扩展到家庭成员之外。爱人为仁,仁者爱人,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4]。儒家强调仁爱首先爱亲,进而由爱亲推及到爱非血缘之亲的众人。仁学以“仁”为道德规范,不论是“大人”还是“庶人”,不论是自由者,还是被奴役者,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都当以“仁”相待。因此,仁学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理论和家庭伦理的孝悌观念紧密相连,被视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的伦理规范。由“爱亲”到“爱人”的过程,表达了“爱”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变化,是仁爱精神的伦理升华。在儒家博爱济世思想影响下,儒医将行医视为实现济世救人的重要途径。北宋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充分显示出行医以济世的观念。

1.3 仁者爱物——仁之延伸

仁学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及草木”;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赵岐注曰:“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也”。从这点来看,中国古代哲人不仅主张“仁民”,而且还要“爱物”,这充分体现了先民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仁者首先要满足亲亲之情,然后由“亲亲”推广到“仁民”,再由“仁民”扩展延伸到“爱物”。“仁民爱物”的伦理道德理念,包含了对于人类生命的关爱,对于自然生命法则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怜悯与同情。[1]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而且要尊重和善待动物。同时,还应该尊重遗体,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具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

1.4 忠恕之道——仁之践行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即通过什么方式来爱人,其实就是具体行为示范。仁学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仁学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之仁学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时,应首先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上合乎伦理道德,对人尽心尽力,奉献全部爱心;其次,当以礼为标准,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2 仁学思想在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运用

仁学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对医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医德方面。很多名医的著作中都有医德的论述,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南宋张杲《医说》中的“医通神明”论,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五戒十要”,明代李蓇《医学入门》的“习医规格”等。[5]历代医家把医生良好的德行称为“仁心”,把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高超的医术称为“仁术”,这充分体现了仁学思想“仁泽百姓”“济世苍生”的道德理念。医学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仁学思想的内涵,将仁学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医学生医德教育中。

2.1 文化熏陶——加强医学生医德的塑造,教育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到“杏林春暖”“橘井流香”,中国历代名医的医德佳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大医精诚》等名篇可以看出,医者必须将“仁爱”“仁心”“仁术”视为医家根本品质,以“仁爱之心”“济世活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仁爱治病救人,以仁心播撒天下,以仁术救助黎民。

陕西中医药大学把“德才兼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从医道德观。一是突出精神文化特色。学校坚持将“医者仁心”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悬壶济世”的人道主义精神、“大慈恻隐”的悲悯情怀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德医风宣传教育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学校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在教学楼张贴中国传统文化名句名篇、中医药名篇、中医药主题字画;在校园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药王孙思邈雕像、医学生誓言碑等富有中医特色的基础设施,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三是精心组织特色文化活动。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弘扬“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国医文化节、5·12护士节、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中医经典诵读大赛、方药知识大赛、中医养生厨艺大赛等特色活动,使“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2.2 课堂教学——加强医学生从医职业观的塑造,教育医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仁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医德从一开始就是以自我道德完善为价值诉求的。医学院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以仁学思想为根本,加强医学生从医职业观的塑造,教育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仁心”“仁术”“仁爱”思想积极构建医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将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修养和医疗实践的有效衔接。一是重视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仁学思想。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融合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案例与知识,渗透医德教育内容,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渗透“仁爱”教育。二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扎实推进医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组织学生观看《医者仁心》《医学警示录》《判我有罪》等影片,开展医学伦理学、医德规范及医疗法规法教育,使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学医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仁德”理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民热情、敬业诚实的责任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毛泽东提出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不断丰富人文学术大讲堂。注重发挥学校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教学名师、学术领军人物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名医故事会、“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帮助学生重温中医经典,达到以人文辅德、以人文启善、以人文益智的目的。

2.3 榜样示范——加强医学生从医义利观的塑造,培养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仁学认为义以生利、因义成利、以义驭利。历代医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如明代医家范彬给贫困患者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这都表现了良医重义贱利、济世救人的高尚品德。对于医学生而言,传承中国传统哲学的仁学思想,就要运用榜样示范,加强医学生从医义利观的塑造,培养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步骤3:采用ANP,通过一致性检验,求得网络层二级风险因素的超矩阵,继而得出风险因素相对于上层风险因素的权重;

陕西中医药大学注重用医学先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感动学生的心灵。一是传承邵小利的奉献精神。20世纪80年代,学校79级学生邵小利在咸阳湖勇救落水儿童时不幸牺牲,她的献身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学校持续开展“邵小利精神主题班会”“邵小利烈士事迹图片展览”等系列主题活动,构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躬耕杏林传岐黄,勤勉敬业济苍生”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国医大师悬壶济世、医术精湛、心系患者、德艺双馨的高尚品质。在国医大师的引领之下,历届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成长为精诚敬业的业务骨干。三是发挥优秀校友的示范作用。学校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栏、微信平台广泛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以坚强的品格应对困难、以端正的态度修好学业、以求索的精神不断创业。四是发挥身边典型的带头作用。在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舍身救人的邵小利以及优秀校友的模范带动下,学校涌现出华山抢救生命垂危游客、咸阳湖勇救轻生青年、列车救助危重幼儿、背着父亲上学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济世救人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

2.4 实践养成——加强医学生从医发展观的塑造,教育医学生练就精湛的职业技能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宝贵财富中的精华,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从“无伤也,乃仁术也”“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夫道,仁也;夫医,仁术也”等论述都可以看出,医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术济人,也就是说,大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要坚持不懈地潜心传承经典医籍,以至精之术,以仁爱之心,博施济众。医学生仅有仁爱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博学多识、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的医学知识,练就精湛的临床技能。

陕西中医药大学注重实践养成,运用丰富鲜活的仁学资源,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一是注重日常习惯养成。在文化熏陶、课堂教学、榜样示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仁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习古文、阅经典、扬大爱、练修养,形成励志博学、知行合一的学风。二是强化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如何与患者、与家属沟通,帮助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三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经常组织志愿者到企业、社区、福利院、康复中心等地开展医疗卫生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又增强了仁爱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3 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的仁学思想博大精深,哺育了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对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深远而巨大。医学院校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进一步丰富仁学思想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途径,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仁学思想融入医德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仁学仁者医德
兄弟草原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仁者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