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翔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常德 415000)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建设优质课堂资源,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互联网+”因此上升至国家策略,受到全民的关注和热捧。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为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如何在开放大学通识类课程建设中有效运用慕课形式,发挥出慕课的教学优势,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012年,在美国产生了三大慕课平台:Coursera、edX、Udacity,这三大平台联合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上千门课程,吸引了世界各地近千万人的注册学习,因此这一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的兴起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内许多高校纷纷采取行动,构建自主慕课平台,推出优质课程资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分别加入Courser和edX等慕课平台[2]。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精品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截止到2017年11月,该平台的注册用户超过900万,上线课程1300门,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加入该平台,推出的课程全面覆盖12大学科门类。此外,还有上海的“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也推出了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慕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逐渐突出开放教育的理念,开启了教育发展新格局,体现出教育普及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但开放大学在慕课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对慕课的积极探索为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发挥慕课教学优势,提升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慕课的英文简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各大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之中。慕课教学具有如下几点优势。
不同于以往的课程学习,慕课学习者的数量并没有限制,可以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万,能够达到此种规模的教学模式在历史上实属首例。
慕课学习者没有国籍、年龄、人数等限制,均可以免费注册,甚至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个人需求来选择学习课程、查阅资料、自测训练,与线上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以及共享资源。
慕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的选择播放,回看等功能。此功能的设计让慕课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更具主动性,也使传统课堂中跟不上进度,没听懂等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慕课的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慕课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在线交互社区,建立了交互参与机制,使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断交互,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家校互动。这种互动可以组成线上、线下学习小组,不同地点的学习者可以组成不同的学习互助小组,展开线上、线下学习互助活动,既可以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也可以是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
慕课的课程设计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通常将一门课程划分成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甚至更短时间的视频,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黄金时段是10分钟,因此,此种设计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提高。
开放大学通识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员视野,满足学员兴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开放大学学员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识类课程采用慕课教学形式,较之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学员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开放大学的教师往往需要兼任多项工作,包括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线上辅导,批阅作业等,部分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在完成职责范围的多项工作之余,还需要开展科研。通识类课程教师也是如此。而慕课的开发与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从课程设计、视频制作到学生答疑、参与论坛讨论等,其中任一项任务都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工作完成的效率与效果。另外,目前开放大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在建设慕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教师慕课建设的积极性。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化教育,不仅在于教师的“教”,更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育”的过程。开放大学通识类课程多数围绕人文、艺术、科学、生命等主题内容而开展[3]。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新型的教学形式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由控制学习进度,更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线上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慕课教学以网上学习视频为主,同时辅以练习题、单元自测题,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可以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敷衍了事的情况,比如教学视频在持续播放而学员不在场,单元自测题或练习题通过网上搜索答案的方式完成,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自制力较差的学员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容易出现替学替考的情况[4]。因此,通识类课程慕课建设中如何监控学员的学习行为,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困境。
一是评价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全面。多数课程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多项选择题等客观题评价形式,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甚少采用问答,讨论分析等评价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能力缺乏评价。二是结果重于过程。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参与总测试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视频,参与测试讨论的评价。三是评价反馈不够及时。由于通识类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因此会出现学生参与测试或者讨论反馈不及时的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识类课程慕课的开发与建设涉及到微视频,音频等的制作,其中包括录制课堂视频、制作与剪辑视音频、运用录屏软件等。为了更好地建设通识类课程慕课资源,开放大学首先应加强对通识类课程教师的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下功夫,多学习先进经验,学习技术操作。其次通识类课程教师要根据所教授课程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通识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开放大学通识类课程慕课的开发与建设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采取办法来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保持该课程的良好运行。通识类课程慕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因此开放大学在对教师工作量进行考核时所采用的方法也应该区别于传统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慕课制作开发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新的考评机制,以此保障慕课的开发与推广。通过采取系统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开发慕课的积极性。
这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解答。慕课学习特征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慕课学习时间灵活,自由,非现场监督,因此对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能力和在线学习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大学首先应在对学生的学习监控方面作出努力,比如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入教师后台管理系统,查看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态,并及时公布学习数据,将数据发给所有学生,方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以及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以此降低中途弃学的发生率。其次,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可以适当开设面授辅导课,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为解决“互联网+”背景下师生缺少面对面交互,师生情感交流受阻的困境,开放大学教师应线上线下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如建立课程QQ群或者微信群,组织线下课程专题讨论活动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及时解答,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的通识类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开放大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考评、量化考评和质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慕课中建立电子档案,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参与度等信息。充分运用慕课平台中的测试题,判断题等评价形式,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所形成的学生参与度,学习记录,学习成绩,反馈结果等信息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5]。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要做好引导工作,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