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莲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300)
深静脉血栓是指机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了异常的凝结,其多发生于下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以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一旦发生血栓脱落,当落入其他脏器时会造成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本文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患者,对如何防治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了护理探讨,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46例,女20例、男26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6.5±5.2)岁;二组50例,女22例、男28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6.9±4.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ACCP指南,所有患者都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1.3.1 手术前的护理
①大部分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扭转患者认知错误,在于患者的交流中,告知患者术后要尽可能早期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的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等,帮助其形成客观科学的态度;②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知识,可以利用微信、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③若患者处在炎热的夏季,体液丢失过多,会造成血液浓缩,因此护士要告知患者多饮水,避免体内高凝状态。
1.3.2 手术中护理
①手术或创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密切相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避免温度过度,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护士要将毛毯盖于患者身上,避免体内温度丢失,尤其是要保护好下肢,避免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或血小板凝聚;②手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操作中,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1.3.3 手术后护理
①手术结束后,护士确保患者下肢处于舒适的体位,利于血液回流;②术后24 h鼓励患者翻身活动,踝关节、双足内收外展运动,趾部的主、被动活动,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加快血液回流,术后早期在护士帮助下及时离床活动;③饮食指导:在肠道通气后进行进食,食物以高纤维、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④手术后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状态,护士要根据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医生共同挑战用药方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⑤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借助血管超声来排除静脉腔有无异常血流信号。
1.3.4 心理护理
手术后,患者躯体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心理焦躁、抑郁等情绪,可能加剧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正常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积极同患者及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情况,通过安慰性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供更加坚实的心理支持,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实提升患者治疗效果[3]。
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统计记录,结果显示,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12.00%要远远低于一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6.00%远远高于一组护理总满意度73.9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们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还让患者下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早期下床运动,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及早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尽最大的努力防治出现下肢静脉血栓[4-5]。同样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综合护理可以减少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陆叶凤,李广萍,陈肖燕,等.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5,17(z2):133-134.
[2]王钰玲.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4(6):90.
[3]周 斌.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2012,02(10):377-377.
[4]汪忠镐,张 建,谷涌泉,主编.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20-323.
[5]曹烈权,黄建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