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
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美院教授的回信中,对美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他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总书记的这番话,不仅为我国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给我们今后的美育研究指明了方向。
美术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都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研究,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塑造美好心灵”、“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价值导向,这是美育价值的根本,也是美育研究的根本。美育,作为以深度的感性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人格教育,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以及整体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内在的基础,这是古今中外诸多美育理论的共识,更是中国美育传统的核心思想。我国自古以来,对人的培养都重视从感性体验入手,把社会的人格理想和做人的道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受教育者自发自觉地、由衷地践行道德原则,即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从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用欧洲的美学和美育理论阐述孔子育人的思想开始,中国深厚悠久的美育传统就被激活,并以“美育”一词加以命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这个美育的传统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并使之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美育研究,既是一种学术工作,又是与育人实践紧密联系的。因此,美育研究要关注当下的思想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关注当下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状况,从而使我们的美育研究更具针对性,提高対实践指导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当前美育工作中具有规律性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精神和学术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目前,我国美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美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造成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得当,目标指向也存在模糊性,使得美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美育研究要多关注课程教学环节,重视对符合美育规律的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并及时加以推广。美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参与的领域,应该有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士以及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拿出中国自己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系统方法,使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