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劳动力资源现状与就业特征研究

2018-01-30 03:48杨胜利王伟荣
关键词:就业结构比重劳动力

杨胜利, 王伟荣, 李 鑫

(1.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疑为京津冀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人才资源自由流动和教育、就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河北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就业结构、供需平衡和素质结构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产业转型升级与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生产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1,3]。劳动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影响,又受到人口发展、科技创新、就业政策、劳动参与率、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等因素的影响[2,9-10]。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除了总量保障外,还取决于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的变动[4]。屈小博等采用就业岗位分析法,对中国就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整体就业结构呈现升级模式,符合中国发展阶段与产业升级的特征[5]。蔡昉指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会吸纳和集聚越来越多的就业[6],但由于人力资本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低端行业,非正规就业特征明显[7-8]。那么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如何?就业结构如何变动?与其他省市比较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河北省劳动力市场基本状况

劳动力资源总量供给的多少是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保障,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状况最基本的因素。目前河北省“人口红利”正在逐渐衰减,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总量供给比重减小,需要迫切转型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转型中带来的下岗分流、新岗位劳动力培训和就业等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和促进就业的压力。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情况

劳动力资源作为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口,其基本特征受到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成员劳动意愿和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我国对劳动年龄上下限的规定为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和缩短)。国际上通常以15~64岁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增加可比性,文中也以15~64岁人口作为劳动适龄人口,估算河北省劳动力资源的总量情况。

如果以15~64岁年龄组人口来代替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劳动力资源总量随着人口增长一直保持着增加的态势。总体来看,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1982—2016年河北省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98%,低于劳动适龄人口年均1.85%的增速,并且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加快。1982—1995年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3.06%,总人口年均增速为1.42%,二者增速之差为1.64%,到了1995—2016年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速为1.102%,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711%,二者增速之差虽然略有些下降,为0.391个百分点,但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依然高于河北省总人口年均增速。在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的同时,从业人员规模也出现了快速增大,并且从业人员增速快于劳动适龄人口增速,1982—2016年年均增速为1.26%,总量增长了1 464万人。值得指出的是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即使在2010—2016年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出现下降的情况,总人口中从业人员比重仍在上升,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增加对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情。

(二)劳动力资源素质情况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升。2015年河北省全部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比重从1996年的1.8%上升到2015年的15.7%,用20年的时间增加了13.9%,增长速度十分惊人,1996—2015年年均增速为11.43%。高学历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提升了河北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1996—2015年间河北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从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转变为以初中为主。小学及以下从业人员比重从1996年的43.6%下降到2015年14.9%,下降了28.7%。

(三)劳动参与率情况

从劳动的时间供给上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很可能会减少劳动供给的总时间。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现出较大的年龄段差异和性别差异。从“六普”到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总劳动参与率处于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71.1%下降到2015年的66.3%,十年间下降了6.75%。其中20~24岁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最大,为4.8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让子女读书,使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学生数快速增长。同时可以看出该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速度要大大快于男性,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性别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女性劳动参与率低于男性,并且下降速度大于男性,2015年男性劳动参与率最高值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最高值出现在30~34岁年龄段,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高峰年龄段向后推移了5年。按年龄划分后,25~4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较高,4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出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40~44岁是劳动参与率的转折点,44岁以后劳动参与率开始下降,并且年龄越大下降的速度越快。

(四)劳动力年龄情况

国际上通常把劳动适龄人口按年龄分为三种类型:即青年劳动力(15~24岁)、中年劳动力(25~44岁)、老年劳动力(45~64岁)。劳动力老龄化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年长劳动力比重增加。从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看出,河北省从业人员年龄构成呈现出青年劳动力和年长劳动力比重增加,而中年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状态。中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老年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增加,另一方面就是中年劳动力流向外省市务工。2010年16岁及以上从业人员中16~24岁、25~44岁和45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为20.07%、37.52%和42.41%,到了2015年时该比重值变为6.93%、62.61%和30.44%,45岁及以上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11.97%,而25~44岁年龄劳动力比重则上升了25%。

(五)河北省就业压力情况

大学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对三大就业群体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北省就业压力情况。

从乡村非农就业人员增长来看,目前乡村就业人员的增长体现为非农就业人员增加与农业就业人员减少并存,乡村就业人员的非农化率已经达到了52.12%,乡村非农就业人员比重于2011年超过了农业就业人员,并且仍呈现增长的趋势。目前河北省乡村就业人员总量是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的2.2倍,未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还会有大量乡村就业人员向城镇就业人员转变。即使按照城镇就业人员年均3.65%的增长速度来看(2000—2016年年均增速分别为3.65%),每年基本仍需增加近50万的就业岗位才能保证就业的顺利推进。当然我们也看到近两年来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影响,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了。这一点从就业人员规模增速就可以看出来,2012年基本成为就业增减的一个分水岭,2012年之前就业总量逐年增加,2012年比2011年就业总量增长了128.32万人,而2012年之后就业增量逐年下降,2013年到2016年河北省就业总量仅增加了40.02万人,城镇就业人员仅增长了2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增幅上升到16.73万人,乡村非农就业人员增长24.66万人,与其他年份相比也有所下降。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来看,2000—2016年年均增长2.17万人,也给就业带来了较大压力。虽然2003年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增幅有所减小,但是在2013、2014年增幅仍达到了1.85万人和1.02万人。同时仍存在近40万的登记失业人员需要解决工作,要想实现充分就业河北省还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河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特征

(一)就业的产业分布与变动

根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规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便会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从1 622万人降低到2016年的1 380万人,减少了242万人。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的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并于2013年第二产业就业规模超过了第一产业,进入以工业主导的发展阶段。1978—2016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分别增长了1 147万人和1 209万人,年均增速分别为4.16%和5.4%。虽然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增长较快,但目前河北省就业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由于三次产业就业规模增减速度差异,造成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7∶14∶9到2016年的33∶34∶33,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这期间处于二、三产业波动此增彼减的调整期,这个期间大概需要十年左右,之后就业结构过渡到“三、二、一”,并进一步巩固和优化阶段。1978—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44.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8.4%和24%,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员就业。

(二)就业的行业分布与变动

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也出现了不断高级化的趋势。从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2005—2016年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11.16%,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教育和采矿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0.19%和0.35%。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多数行业从业人员比重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最大,2016年比2005年上升了2.87%,其次是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2005—2016年其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2.2%、1.92%和1.26%。2005—2016年除了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采矿业和教育人员所占比重负增长,其余各行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其中房地产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速度最快,其所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增长了154%和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所占比重增长了52%。一般而言,上升幅度大,增长速度快的行业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行业,也必将是未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流向。这一点从各行业从业人员增长的绝对量也可以看出,2005—2016年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就业人员分别增长了235.94、148.9和129.27万人,远远超过各行业(除农林牧渔业外)从业人员平均增长量(51.75万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

(三)就业的所有制分布与变动

随着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1996年河北省城镇就业人员中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比重分别为68.4%和15.8%,2016年这一比重值分别下降到21.87%和1.07%。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制改革加快,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也促进了私营企业个体就业的快速增加。但其结构转变仍有待于推进,同样从城镇就业人员所有制分布来看,北京国有单位就业比重从1996年的71.5%下降到2016年的11.5%,下降了60%,私营企业个体和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了86.54%和12.05%。目前河北省私营企业个体就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劳动者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发展。虽然私营单位个体的平均工资低于非私营单位,但是私营单位个体的发展活跃了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就业增长。同时如果忽视私营企业个体的发展也会造成大量的人才资源向国有企业等非私营单位集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普通人力资源难以就业的矛盾局面。

三、河北省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劳动力资源规模和结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比较,参考发达省市劳动力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等基本情况,探寻河北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劳动力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者就业结构层次偏低

2016年河北省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19名,较2015年的有所下降,而GDP是劳动者创造财富多少的体现,直接和劳动生产率相关。2016年无论是全员还是分产业劳动生产率河北省与主要省份相差仍较远,尤其是与北京、天津相比,相差近3倍。造成河北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二、三产业的差距。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及主要省份相差不是很大,但是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成为制约河北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河北省与全国主要省份的差距都在2倍以上,河北省需要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2011年山东省人均GDP为47 070元(与河北省2016年人均GDP为42 932相当),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0.7∶34.7∶34.6,而2016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3∶34∶33,第一产业就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同其他省市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2016年河北省人均GDP相当于广东省2010年水平(44 069元),相当于北京2004年水平(40 916元),相当于浙江2009年水平(43 575元),相当于全国2013年的水平(43 852元)。而广东省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8.04∶39.12∶32.83,北京2004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2∶27.3∶65.5,浙江省2008年三次产业结业结构为19.22∶47.61∶33.17,上海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9.06∶39∶51.93,全国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3∶31∶36。目前河北省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就业结构在全国处于中下等水平,即使与全国或部分省市同等的发展水平下比较,河北省就业结构仍显得较低,尤其是需要尽快提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劳动者素质,近年来河北省劳动力资源文化素质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2015年河北省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比重达到了15.7%,比2000年上升了9.2%,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最快。但是,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2015年北京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重为52.7%,比河北省高出37%,大约是河北省的4倍,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比重是河北省的12倍;同年,天津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重为34.4%,比河北省高出20.7%,是河北省近3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比重是河北省的4.6倍。即使与全国相比河北省劳动力素质也处于偏低的水平,2015年全国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为17.4%,比河北省高出1.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比重为0.7%,比河北省高出0.2%,是河北省的两倍多。可见无论是在京津冀来看,还是从全国来看,河北省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都处于偏低的位置。

(三)劳动力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不高

一般认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社会结构中社会中间层规模较大,社会更和谐。而传统的底宽顶尖的社会结构中较大多数人处于社会底层,极少数人处于社会上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阶层利益矛盾、冲突一般也会较多,前一种社会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方向。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河北省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较慢,有的地区则原地踏步,迟迟难以崛起,劳动力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较小,形成了与京津鲜明的贫困、落后与富裕、文明对比图。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河北省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为38.86%,生产人员比重为44.32%,白领阶层比重仅为16.82%,呈现出明显的以农民和生产工人为主导的职业结构类型。而北京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比河北省高很多,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只有5.81%,生产人员比重为21.54%,白领阶层比重为72.65%。天津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在京津冀居中,生产人员占有主导地位,其中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人员的比重就达到了74.56%,成为职业结构中的主导。

(四)劳动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总量为33.39万人,在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在大城市人口调控和京津冀一体化下,部分北京、天津的流动务工人员开始流向河北省,无疑会增加河北省的就业压力。再次,本来非农就业岗位就紧张的河北省,农村中仍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2016年河北省农村人口3 487.0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6.68%,约一半的人口还生活在农村,有待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员1 380.3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2.67%。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农业人员有待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河北省每年的失业率虽然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是由于经济转型,应聘者岗位需求与招聘单位岗位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造成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与普通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并存。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招聘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新兴产业会促使该领域岗位招聘需求增加,但是高端劳动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这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和供需矛盾。

(五)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仍然存在

在劳动力资源管理中,京津冀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由市场价格决定供需的体系,基本上存在着由人事部门管理的面向中高级人才的人才市场和由普通劳动力部门管理的面向一般劳动者为对象的普通劳动力市场。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劳动力统一管理和供需信息的社会化带来了较大的障碍,由于工资待遇的差异,以农民工为主体对象的普通劳动力市场很难向高级人才劳动力市场流通,而京津高级人才市场中的劳动对象也很难向河北省劳动力市场流通,往往企业在缺少先进管理人员的时候才去四处引进,大大降低了效率。往往人才劳动力由政府通过各种制度来管理,并与福利相挂钩,而普通劳动力则很少有与之相挂钩的福利制度。往往是各地争夺人才劳动力,轻视普通劳动力,京津冀人才资源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另外,京津冀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的保护不平等,河北省劳动力在北京、天津仍是以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存在。劳动力市场保障机制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免受侵害,但目前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中非正规就业比重仍然很高,大部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不仅不能享有社会保障,而且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有,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用国家法律保护自己。同时这些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工资待遇都低于正规部门就业员工的待遇水平,对劳动者自身素质提升和再生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促进河北省就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省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素质结构都得到了较大的优化和提升。但是与全国或发达省份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一)完善京津冀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流动

在京津冀一体化下,对于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最重要的取向应该是构建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以劳动者队伍为主体、政府为辅助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京津冀各个层次的具有自由意义的劳动力市场,并在法制环境中逐步规范和完善,北京需要的家政、“四绿”等服务业人员可以优先从河北省定向招聘,河北省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京津招聘或引进,实现同等待遇,相互流动;二是劳动力,包括高层次、高知识的劳动力的供求互动,相互交易应遵循市场规律,劳动雇佣应该具有市场契约性质并符合法律准则,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技术成果、人才资源的地位和高智力劳动者的激励都需要有特定的制度安排,实现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衔接

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高端人才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分割。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对农村来说仍显得薄弱,只有少数政策间接涉及到农村就业服务,而大多就业服务更多的停留在城镇。这种政府提供的正规就业服务是具有最大福利性和非排他性公共资源,而农村劳动力资源享有这种服务的程度还很低。在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河北省,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河北省的城镇基础实施建设和环卫建设等,以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容纳能力,使城乡劳动力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向高端产业转移

消除劳动力资源向高端产业流动的限制,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的高端化引导劳动者向高端产业转移。河北省应该紧紧围绕京津冀功能定位,加快相应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产业集聚和劳动力集聚,通过优化主导产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河北省紧缺人才的需求变动情况,及时更新劳动力资源配置方案,通过就业服务和市场引导实现就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和人口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目前河北省第三产业中的低端产业比重较高,成为影响河北省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科技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劳动力进一步由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转移。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

在经济转型期,河北省失业率和农村中隐性失业人口的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失业率,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快京津冀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只有建立和健全覆盖所有人群的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增强职工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大量下岗人员向社会分流。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内部所有劳动者。第二,加强培训,加快建立并完善京津冀劳动力跨地区交流、培训、学习的机制,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针对目前河北省存在就业总量供给较大,而高技能人才供给紧缺的现象。实行“技能振兴计划”为数字制造业、创业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同时推行“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提高机械、物流、咨询服务等行业人员就业率,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壮大积累丰富的人才资源。

(五)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完善教育设施,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改善和提高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与各相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地区劳动力资源质量。要凭借河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竞争力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和机制,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引进实用型人才(智力型、投资型等人才)。第三,要创造和提供技能人才的需求岗位,做到筑巢引凤。如,产业园区的建设吸引先进加工工业的进入,进而吸引人才的进入,以重大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等等。第四,加快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根据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需求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促进就业为先导,加快发展以物流仓储、电子设备制造、出口贸易、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职业能力建设机制、劳动预备制度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比重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