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寰 陈云子
【摘要】随着我國教育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要量业在逐步增多。但是,随着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明确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制,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企业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227-02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课堂上的学习与企业工作中的实践有机的联合起来,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教学经验,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针对此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做出剖析分解。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知识不能用于实践操作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新的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准确的应用到企业工作中,但是,在当前的高职教育工作中,理论知识学习不能有效的跟进,同时对于实践操作缺乏科学的指引,导致学生不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1.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停滞不前
虽然国家现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新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对于这种教育模式不认同,缺少合作教育的概念,认为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抓一大把,不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还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只是工作的地方,学校才是教学的地方,从而拒绝校企合作。所以这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眼下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2.如何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
2.1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学校、政府、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学校应该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主动的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种种利益,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整合企业信息,将学生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密切的连接起来,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政府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资质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在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支持。
2.2制定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根据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资源,培养专门的实用性人才。在校企合作初期,学校制定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同时与企业发展融合,根据岗位的需求,针对企业日后发展目标,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人才。
2.3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可以让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定期举办培训活动,使教师增加专业职能,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讲授,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地为师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制定优秀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从而还可以加深校企合作的发展。
2.4建立实训环境
实训环境的建立是高职院校在完成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互相融合的前提,其中政府方面要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对于实训环境的建设,并且不断加强对实训环境的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不落后,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实训环境下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企业方面也要配合高职院校,持续帮助学生完善实践技能,形成长期教学。
2.5进行企业化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多,规模小,各种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综合教育水平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中科目繁杂并且重复现象居多,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学生偏专业现象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学完了但是不了解自己学到手的理论知识可以用到何处。所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使教学资源共享,借此提高教学资源应用的效率,这也是现在高职院校教育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模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经之路,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此模式教育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强,对于实际工作也是得心应手,而且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还为学校争光。
参考文献:
[1]汪幼辛,程博.从工学结合到选育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111-115+124.
作者简介:
莫寰(1976年3月-),男,江苏宿迁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陈云子(1985-),女, 汉族,江苏盱眙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