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萌
【摘要】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作用比教师和管理干部更大,他们既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又是学生的朋友、引路人。教师负责的是各类专业知识,而辅导员负责的是学生思想、生活、心理健康等教育。尽管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对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辅导员本身对这份职业和身份认同感较低。在目前形势下,基于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国家应该从制度和管理上重新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身份进行构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双重身份 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006-02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充当了多重角色。他们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又是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实施者;既要管理和协调学生的基层工作,又要贯彻高校教育方针。
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也是学生成才路上的服务者,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思想有待成熟,需要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教育不是在课堂上,利用传授课本知识的方式进行,而是在生活中,进行言传身教,通过生活锻炼来逐步影响他们,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比任课教师复杂得多,他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成才路上的服务者,主要是在生活中,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监督,让学生能够克制自己,将精力用在学习上。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职业规划,辅导员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结合社会需要,给出参考意见,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类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一旦有了困难,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辅导员,向辅导员请求帮助。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家庭状况,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管理学生。
辅导员管理学生,不是简单的“保姆式”,还要将高校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在总体方针指导下,用高校教育目标来管理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出生底层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自卑、焦虑情绪严重;还有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对未来,对爱情的看法也容易偏颇,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辅导员去发现,去疏导。
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教师、管理和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是大学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师资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
(一)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
虽然辅导员工作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性,但日常生活中,却容易形成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现象,使辅导员本身对自己的角色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充分认识。
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主要体现在,作为教师身份,辅导员从来不或者很少上讲台授课,虽然为教育呕心沥血,却因为没有授课记录,使得教师身份无法量化,也无法对教师身份进行考核,这样得不到授课教师的认同。作为管理干部,却没有行政权力,在权力运用上缺乏管理资本,使得干部身份也模糊。这样的角色冲突,不仅使辅导员本身对自己的角色没有充分认识,连社会上对辅导员的角色也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普遍认为辅导员是生活管理员,忽视了他们的教育功能和心理疏导师身份。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年龄上看,辅导员大多是年轻人,和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这样的年龄结构,有助于辅导员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对于辅导员个人来说,刚参加工作,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需要买房,需要结婚养小孩。如果辅导员职业没有上升空间,无论是对辅导员工作还是他们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工作待遇上,辅导员不能和教师那样,通过评职称、考核等方式提升自己,也不能和行政干部一样有上升空间。反而因为工作的原因,连学生家长都不怎么尊重。导致这样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合理;高校给予辅导员的工作权限和工作范围的界限模糊;在教师方面,可以通过绩效工资的方式来改善教师待遇,但对于具有教师身份的辅导员却没有这种待遇。在工作中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做详细划分。使得辅导员有教师的职责,没有教师的待遇。
辅导员的另一个身份也由于界限不明确,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模糊。如果让辅导员放弃教师身份,专心去做管理工作,则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缺少引导,产生的后果更严重。但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一直在从事着管理工作,同样在待遇上不及管理者,工作权限也受到限制。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我国高校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培养和管理。
三、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职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高校中确保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并能使他们将辅导员作为职业看待,是高校改革的重要部分。要确保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上世纪的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这种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常态。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在培养人才方面,从单一的技能型向综合型转化。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中,目前存在的是各司其职,授课教师只负责自己的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很少兼顾。而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并不是通过某种课程就能提高,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渗透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负责这份生活渗透的工作就是辅导员。
新世纪的大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理能力较差,这主要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少让学生做家务活,而中小学沉重的课业负担也限制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活方面的管理,让他们逐步做到生活自理。这种生活上的促进,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无法企及,只有辅导员能够胜任。
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大学校园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出现的校园事件触目惊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更需要老师像家长一样细致观察,通过个别交流,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份工作,任课教师无法做到,只有辅导员才能胜任。
由此可见,辅导员身上不是双重角色,而是三重角色,是教师,是管理者,还是倾听者和疏导者。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而言,辅导员比教师更重要。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更倾向于对授课教师的管理。为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素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对于辅导员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没有授课这样的量化行为,因而很多教师待遇,辅导员不能享受。
针对这种现象,建议高校在人事管理方面,将辅导员作为单独职业进行管理,不能将他们归于教师或者干部之列,因为他们的工作无法和教师一样进行,也在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工作效果,和管理干部相比也存在差别。只有作为单独职业,为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奖励制度,考核制度,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有效的提升空间,才能激励辅导员将自己的工作当成终身职业,不断进步。
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无法利用考试来体现,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应该交给学生进行。学生喜欢和信任的辅导员就是优秀辅导员。
考核内容可以从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方面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具备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辅导员工作是否到位,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三)使辅导员工作职业化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并没有专业培训,大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都是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担任。这些人才中,不乏高学历者。但作为辅导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像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即使目前硕士毕业的人,也不能很全面地完成辅导员工作。
要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不仅需要在制度方面完善,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专业化。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中开设辅导员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辅导员。
只有培养出专业的辅导员,辅导员工作才能持续做下去,不像目前这样,存在“吃青春饭”现象。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还可以引导后辈。培养职业化辅导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辅导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学历,更需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在校园中,辅导员尽管年龄不大,却充当学生的家长、朋友、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如果不具备交流沟通能力,即使有满腔热情,也很难发挥出来。这种能力一半来自天赋,一半来自后天的修养和锻炼。
目前,经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心目中的辅导员形象,应该是具有幽默的性格,多才多艺,有年轻的心态、善于倾听、思想缜密等方面,这样的辅导员,因为自身具有磁场,能吸引学生,学生也乐于将自己的苦恼向他倾诉。由此可见,在选拔辅导员时,应该考虑他们的先天条件。
结语
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需要社会、国家都来重视辅导员的工作,从待遇、晋升、激励等多方面,来完善辅导员制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最有效的方式是将辅导员从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中抽离出来,设立辅导员管理制度和培训方式,将辅导员进行职业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常慕佳,刘三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 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6(08)
[2]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6(08)
[3]朱铭.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