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能力课程。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的学情、教情,就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利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阐述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分析出激发学习兴趣的措施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管理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复旦大学薛华成教授曾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应用[1]。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也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组织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方法[2]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专业本身就是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的具体体现。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从系统规划、系统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系统用户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方面来培养学生掌握现代MIS的规划、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并能正确分析、评价有关在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充分认识到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
一、高职院校的学情教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受中国传统初高中教育,习惯于应试教育,学生搞不清楚学习目标,认为通过考试就是最大的学习目标,没有从应试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方法欠灵活,往往死记硬背,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缺乏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学习动力欠佳,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规划,对社会需求认识不到位,没有良好的学习动力;三是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或中专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好,尤其是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前导课程(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掌握不到位,应用时常常捉襟见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本科院校或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本科院校是重理论轻实践、而高职院校是重实践轻理论,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二是思维方式不同,不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造成教学过程中自以为重点的学生却不感兴趣;三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基础理论相当扎实,但动手能力却相对不足,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师生情况存在明显的特点,要达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必须以学情和师情为基础“对症下药”,方能见效。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合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等工作,如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使用和发布等。具体就业岗位可分为信息管理、网站开发与维护、信息服务与综合管理四个方向。从专业的定位来讲与目前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适应的,因为据国外统计,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量約占90%,而开发设计工作量仅占10%左右[4]。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大部分是走向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不是开发者。MIS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课程,是一门在开设大量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是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管理与维护过程,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MIS的发展,掌握MIS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结构和功能,掌握MIS的组织、管理与应用开发的方法、技术、过程和步骤;能力目标:全面掌握MIS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培养学生从事MIS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初步能力,着重培养与之相关的OFFICE文档规范处理、VISIO制图、ROSE建模等方面的能力,团队协作地完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工作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强烈的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的知识归纳积累能力,引导学生从管理、组织和技术等多个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学会在不同环境下使信息系统与业务战略、组织控制以及业务流程有效结合在一起,获得竞争优势。
三、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的具体措施
1.调整课程教学,拓宽专业口径。MIS的课程设计是一个体系,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了解为什么要学,如何来学,最终的效果是什么?从学习本门课程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课程学习说明,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课程的分析与设计也放在与系统开发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将分析成果用Visio画图软件与Rose建模软件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处理文档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掌握建模的方法和技巧;将学习重点放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上,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不同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2.分项目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学情分析,教师应注重基础的演示教学,本小组内互助互动,小组内部能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不依赖指导教师;差别教学,本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一是项目的基础模块,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实现,二是完善的其他模块,要求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三是拓展项目,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既可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又可以使学习兴趣强、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有事可做,积极性得到大大地提高。
3.开展综合实训课程,可发挥所学知识,要求各项目小组自行调研开发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课程中加以引导,给后续课程以知识衔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从接触课程时就有了这个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此模块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两个星期,时间衔接好,学生实际操作时间充裕。此实训是学以致用的环节,也是收获的环节,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一般在实训课程结束时会组织一个小组成果汇报,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一线教师深入企业做需求分析,在校企合作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到企业中去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必须有深入企业的机会,这样才不会闭门造车,只有深入到企业做需求分析,所做的项目分析以及实训课程计划才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5.将校企合作落实到课程建设中,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可在企业中观摩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让资深的系统分析师或是系统设计师给学生以讲座的形式分享实际工作情形,讲解系统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际的工作经验更具说服力,不能只注重书本教学,学习更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对课程建设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能突显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拓宽专业口径可以锻炼言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分项目小组教学可以锻炼言语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开展综合项目实训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一线老师深入企业做需求分析可以锻炼言语能力和创新意识;校企合作落实到课程中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这些联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措施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很的改善、促进和提高作用。可见课程改革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关键要素,只有做好所有专业课程建设才能做好专业建设,使学生更具有职业竞争力。
四、教改措施应用效果数据分析
笔者从2013年开始到2018年一直担任本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逐步应该此教学改革措施,效果也是稳步提高,结合本校2011级到2016级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生的课程评价统计效果进行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认为该课程大大提高其综合能力的人数比例、期末综合成绩获优秀的比例以及课程最后的综合项目具有较强创新性的项目个数比例,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应用教改措施,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从而得出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以单个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纵轴,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成绩、综合项目的实施四个维度进行纵向分析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以6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为横轴,逐年提高各纵向维度指标。教学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结语
对于MIS这类综合性课程,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企业实际,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对6个年级应用此教改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考试成绩优,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纪律好,创新意识浓。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本文仅对MIS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方法方面提出了教改的思路和方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中还有很大的改革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1999.
[2]侯炳辉.高层次信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J].管理信息系统,1995,(8):20-21.
[3]张瑞英.关于高职MIS课程教学分析,探讨课程方案改革[J].出国与就业,2011,(5):252-253.
[4]杜栋.从MIS到IM&IS;——专业调整后的教改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0,(3):77-80.
作者简介
张延芝,女,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