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如伟 郑广田
【摘要】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有效的小学數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脱离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尝试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44-01
1.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要让学生独当一面,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在进行“一与许多”的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变成简单的符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直接向学生强加自己的观点,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由学生个人实际的想法产生思考的动力,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验证。有的学生借助生活中实际的案例提出观点:“一整块蛋糕就是数学概念中的一,将它切割成许多份数,那么这就是数学概念中的许多。”教师对于这样的观点,要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则要引导学生顺势完成深入分析,引入相关的数学规律加以验证,从而全面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思考脉络为线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具体认知能力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同时对于在数学问题中,如何进行数学化的思考也会有一定的认知。因为学生已经对符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数学学习的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字符号的认知问题,不少学生没有办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具体的内容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发展更加的理想。
2.结合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生活化教学是当前主流的教学思想,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实际的生活化情境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以四则混合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运用运算定律完成计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的妈妈要举行家庭宴会,想要小明代替她去超市中完成采购,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列出了购物清单,那么请你通过计算为小明制定正确的采购方案。这时,学生有了充分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小明,要帮助妈妈完成采购。同时再一次思考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定律,结合采购清单上的数据完成计算,学会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总结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得益于不断的总结,从多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总结,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找规律填数字的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在空缺处填出正确的数字。这样的问题考察学生严谨而又灵活的思维,仅仅依靠单一的思考方式是很难解决这类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总结,要涉猎不同方面的问题,并且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定向总结,找到思考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够再一次进行思考,变化其中的数据,做到举一反三,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加严谨,真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总结,从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强化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放任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提供科学的帮助,比如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切入,如何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这是能力的教学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该学科的核心价值,真正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工具,为生活和学习创造更好的效益。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勋.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1):107-108.
[2] 孙劲松.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指导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5(A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