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
摘 要:新课程体系强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文从开放性问题的作用、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设计的注意点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 创新思维 创设情景 精选探究
新课程体系强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放性问题将会激起学生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强烈兴趣,给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的动力。当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其次,开放性问题能激励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如果教师单纯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当时也许记得很熟,过后就很容易遗忘,所以要通过提问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而提出问题也不能过于呆板,因为直来直去,“设疑”等于“虚设”,“有疑”等于“无疑”,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问题一定要“巧”,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那么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巧用游戏,激发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设计些游戏使学生能够又快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我们的情感世界》时,有老师就在课堂开始前设计了一个猜谜语游戏: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这个谜语学生都能很快的猜出来,课堂气氛很活跃,随后老师设计了第二个谜语:我国新四大发明。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没有把握,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冷却了。其实老师这样设计是有目的的,这个谜语设计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自已的情绪的变化,从最初的激动、兴奋到害怕、纠结。这样地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再如在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的《处处有竞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我设置了如下游戏:我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张A4打印纸,课堂上,每两个小组(4个人一小组)轮流上讲台,把A4纸放在地上,4个人想办法站到纸上,先站好完成的加2分,后站好的不加分,或者全班10个小组同时进行,谁先完成10分,依次加9、8、7、6……,以此类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游戏的设计可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精选探究,启发思维
初中学生探秘的心理特别强,对未知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心理设计开放性问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编写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小版块。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有插图、材料分析、填空、辨析、小组活动等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第一课《中学序曲》中设计了一个填空型的探究题(见下图)
在《少年有梦》中设计了一个辨析式的探究题(见下图)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员”和“引路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时,我认为要让学生在遇到意外或自然灾害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光靠理论上的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要让学生身处在某一个情景中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校园欺凌的小品,让学生看完之后续写故事:如果是你遇到了校园欺凌,你會怎么办?
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寻找“困惑”,碰撞思维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自主性和独立性意识迅速增长,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困惑,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模糊。因此,教师在教师时可以适当地设计些“两难问题”, 引发学生探讨与辩论,产生思维的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去搀扶?”“身体不适时该不该让座?”引发学生争论,通过争辩分清情况,明确道理,引导行为。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两难问题”,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中的“不顾自身危险区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已的生命吗?”通过两难问题刺激学生产生旧经验与新知识的冲突、心理需要与学习现状的矛盾、法与情的矛盾等等。
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有开放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视角去发现文本或情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对立统一中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观点、认识问题,创新结论。
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还需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无法探究。比如,我听过一节有关于情绪的课,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情绪的作用,剪辑了某一个电影片段让学生来理解主人公之间的战友情。这样的问题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战友情,无法真正的代入自己的情绪,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课堂也就没有答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的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一定要能够让学生可以思考、可以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越来越强,开放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方法也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料,多渠道下功夫,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