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和商业模式,“互联网”在社会经济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对有意向创业的同学进行指导。笔者从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研究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条件。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需要熟悉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技术的理念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积极与市场、消费者对接,并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这种现实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路径上更具针对性,跳出以往专业培养上的定势思维,引导大学生大胆开拓创新创业的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1]。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指出: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应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高校毕业生不能只是求职者,更应成为就业岗位的提供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作为学校教学课程的补充,而应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创新创业是一条可靠的途径,它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通过实践,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可以调动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施展个人能力,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在2017年达到795万,而社会经济的增长对劳动者的需求并没有跟上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在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促使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职业理想,还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教育,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国家发展离不开创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还要具备开发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有利于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世纪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但是作为重点高校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人才培养,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举行竞赛,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之路。经过近20年的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取得成效,而且在学生创业活动中也得到了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不够成熟,规模和内涵仍处于“探索时期”,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并没有形成,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国情并不适应[2]。
四、大學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足
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如果希望能够取得成功,就应该打破常规。然而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项目,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例如餐饮、零售和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专业特色不明显,技术含量偏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从而造成这些项目生命周期短,极容易被市场淘汰。
(二)创业资金不足
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有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的创业,项目就启动不了,更谈不上成功。摆在创业大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没有收入来源,拿不出创业所需资金。如果学生家境富裕,家里还能提供帮助,如果家境不富裕,即使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创业项目也无法开展,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但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认为学生就应该在教室听课,并没有意识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践。创业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使得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设置上依据传统的教育观从而忽视了创业需求。
(四)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当前,高校的教学方式为课程教学,教师授课的内容是集中备课,事先计划准备。创业教师授课,应该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活动过程中,授课的内容应该是帮助学生解决创业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掌握丰富的创业知识,但是目前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难免不足。
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促进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的融合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将课程知识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3]。作为教师,要意识到高校各个专业课程,都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行为提供指导。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与高校课程教育相融合,从而对学生的培养有目标性。
(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资金场所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作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校,应在资金上对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持。除此以外,学校可以聘请创业成功者,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高校要着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4]。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
师为学之“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5]。学校想要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应组建专门授课教师队伍,也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最客观指导,进而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个人能力因人而异,学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学生准备创业、进行创业前,为想创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对于能力各异的学生,要区别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从而能够找到适合其开展的创业项目,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减小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参考文献:
[1]戴涵莘.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8):97-98.
[2]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7.
[3]智库.百科,《创业家》词条解释.
[4]陈少平.高校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大学生就业,2015(14):39.
[5]张嘉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2015(19):16-19.
作者简介:李敏(1988—),2013年6月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