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亮
(宁化县第六中学,福建 宁化 364200)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在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整体把握题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般要借助直角坐标系,通过代数运算的手段,研究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在内的圆锥曲线的概念、性质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等。解析几何的问题,一般来说,解题思路都比较清晰,解题方法和规律性也比较强;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恒等变形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化归与转化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很多学生碰到解析几何题就倍感烦恼,繁杂的运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许多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说题》环节中,主办方提供这样一道解析几何的竞赛试题。
例1.抛物线y=4x,过焦点F的直线l交准线于M,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且M→A=λ1A→F 、M→B=λ2B→F 试探究λ1+λ2是否为定值。
看到这题,笔者头脑中就已经形成了解题的基本思路:设直线方程→联立方程消元→由条件建立关系式求解。
具体解法如下:
解:∵y2=4x的焦点坐标 F(1、0),由题意 l的斜率一定存在,设l方程为y=k(x-1)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虽然,当时是很顺利地完成了解题过程,但是面对较复杂的圆锥曲线计算时,还是有点过于小心翼翼。因此,题目解完了,时间却也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不少。导致后续的其他《说题》环节就显得有些匆忙。这部分得分不是很理想,有些遗憾。
赛后反思这次比赛的得失,不禁让笔者思考起一个问题:一个教师,在解题思路清晰,解题过程也很顺畅的情况下,都用时不少。那么学生在高考那种紧张环境下,怎么做到快速、有效地完成解析几何的作答过程呢?
赛后重新审视这一道题,笔者发现忽视了另一视角,即λ1,λ2的几何意义。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另一种解法就形成了。如上图:
这一解法,将问题回归抛物线,“到定点距离等于到定直线的距离”这一定义,将转化为的长;再通过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定义,将 λ1,λ2用∠AMA',∠BMB'的正弦表示。整个解题过程,几乎就没什么计算,步骤也少,效率自然也高了。因此,在今后的解析几何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定义,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同样,这道竞赛题也提示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运用图形的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圆锥曲线有关概念的几何性质。解决解析几何的问题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数形结合的方法,而圆锥曲线的定义往往又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范。因此,通过回归定义,数形结合,可以达到优化思维的目的。数形结合的重点在“形”,后一种方法就是在“形”的基础上得到的。数形结合的实质是数与形的一个映射。这里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如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线段结合,再通过∠AMA'的正弦这一个“数”建立联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而笔者当时正是在解题中忽略了这点,只从代数角度去处理,使问题计算量大大增加。因此,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灵活应用相关概念的几何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在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和渗透这一方法,并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其能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具备多次理解、应用的机会。
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进而有意识地运用,并不是教学中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对比、感受与体验后的选择。为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必须学会等待,学会让学生自然地认可“数形结合”。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把简洁的解法和盘托出,那样学生是体会不到“拍案叫绝”的解题效果的。
笔者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解法中分析并列举两种学生的主要解法。
1.从直线方程入手:设直线AF的方程为y=k(x-1),联立椭圆,得A点坐标和B点坐标;得BC的中点D的坐标,代入直线AF的方程求解。
2.从点的坐标入手:设点 A(x0,y0),由中心对称得B点坐标,再由B、C点坐标,得D点坐标。利用A、F、D三点共线求解。
这两种方法都是从代数的方法求解问题,思路也是清晰可行的。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但是整个解题过程繁杂,计算量大,计算出错的较多,解题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优化解法呢?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中。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这时,顺水推舟给出第三种解法:
连接OD、AC,如图则OD为△ABC的中位线,OD//AC且,△ODF∽△CAF,得
由于该解法是如此的简洁,过程是这样的漂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解题思路中就会对“数形结合”思想特别重视。
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引导学生挖掘图形的几何特征,对“数”与“形”进行统一分析、思考,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编者反复斟酌、试验、比较、精挑细选的。作为“母题”,它适合于所教的知识和大部分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主要素材,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可以让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它对于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散思维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挖掘例题、习题的母题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4:斜率为1的直线l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AB的长。
通常教师会给出两种思路:
然后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一:常见的通性通法,思路常规,但涉及较多的代数计算;方法二:回归定义,数形结合得出结果,计算较简单。解题方法看似很完美,有回归定义、数形结合;也有通性通法。但经过这次竞赛,笔者在这学期再备课时,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还没有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很好地挖掘其母题的思维价值。因此结合练习、作业,在讲解完例4后,预设了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命题:
1.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怎样证明?
2.过弦AB中点作准线垂线,垂足为C,求证:∠ACB=90°。
3.直线l过y2=4x的焦点F,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长的最小值。
4.(注意到方法1中x1x2=1)探究直线l过抛物线y2=2px 的焦点且与抛物线交于 A(x1,y1),A(x2,y2),那么x1x2和y1y2是定值吗?
通过这些变式训练让学生思考、讨论,收集解法和结论,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命题。结果发现,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数形结合的效果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培养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各种题型解题的通性通法,始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设点、联立、判别式、韦达定理等一系列计算过程训练,有利于养成固定的解题模式,有利于计算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解题速度的提升。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圆锥曲线相关的定义,理解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在“数形结合思想”指导下,通过挖掘例、习题的潜能,变式拓展,使学生做到“做一题、通一类”,这样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解决解析几何的能力。
[1]卢春林.析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重要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10).
[2]张艳.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