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田英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 江苏 常熟 215500)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6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年龄在26.8岁。其中断指再植手术21例,切割伤伴神经肌腱损伤手术28例,游离皮瓣手术8例,血管造瘘手术3例。急诊手术49例,择期手术11例。术中使用的各类缝针:1)用于缝合皮肤的普通三角针,通常为一板两针,需要穿慕斯线使用。2)用于缝合肌腱的缝线针,规格为3-0爱惜康缝线,一般为双针单线。3)用于缝合肌肉组织及关节周围组织的可吸收缝线针,规格有2-0,3-0,4-0爱惜康缝线,为单针单线。4)用于缝合神经血管的不可吸收尼龙缝线针,规格有7-0,8-0普力灵缝线,为双针单线,9-0,10-0普力灵缝线为单针单线。5)修复肌腱止点的铆钉系统,通常自带针线,有四针。本组病例中使用各类缝针总数大于10根的有34例。
首先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准备好手术中常需要用的各类缝针缝线。器械护士提前5分钟上台整理手术器械,主动询问手术医生,根据手术情况预先拆好所需要的缝针缝线,并保留外包装。每一种缝针数量基数为“一”,即每种缝针只能拆一个包装,不多拆,避免手术台上器械护士记忆混乱或记错。术中由于手术需要需添加缝针时,需先将用完的同类缝针连同外包装在保证无菌的前提下一同交还给巡回护士,再由巡回护士重新拆该类缝针上台,并由巡回护士记录核对。这样做到“拆一还一”,既保证手术需要,不耽误手术进程,并保证手术器械台上的缝针总数量不超过6根,方便管理。台下巡回护士将回收到的缝针统一放入单独的收纳盒,以便再次清点核对。台上器械护士对手术台上的缝针也要统一管理,将用完的缝针统一放至储针盒内,若较细小的纤维缝针,则需先别在包装内的泡沫片上再收纳至储针盒。术后需由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三方核对后方可结束手术。
本组病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管理术中缝针,无一例出现缝针丢失的现象,使手术顺利进行,未出现医患纠纷。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类显微外科手术日益增多,术中需要大量显微缝针。但由于其比普通缝针细小,稍有不慎便容易丢失,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效率。因此,加强手术中缝针管理是显微外科手术中护理人员关注的重中之重。
首先,需加强医护人员的共同管理,增强责任心。有数据表明,术中缝针丢失一部分是由于手术医师操作不当所造成的[1]。特别是在抢救急诊患者时,医生在手术台上专注于手术操作,会忽略对手术器械的管理。因此,护理人员应时刻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提醒并协助加强其对缝针的管理,减少术中缝针的丢失。同时,护理人员需叮嘱手术医生操作结束后及时将显微缝针别在包装内的泡沫片上,并及时回收,做到一递一收,切不可让医生随意处理缝针。
其次,加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临床操作规范。2002年7月31日颁布的《医疗事故等级及标准》中已将术中遗留异物定为医疗的事故[2]。因此,医护人员需加强法律意识,术中使用的显微缝针严禁随意放置,更不能随意抛掷。传递过程中医生要与护士确定缝针的完整性,器械护士也要将回收来的缝针统一收纳并清点。只有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才能更好的管理手术中的缝针。
最重要的,要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临床显示,护士专业操作技能的熟练度、护理意识、素质与护士的差错、事故的发生呈正相关[3]。特别是对于实习护士、低年资的护士,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服务意识不到位,术中专注力不够等,容易造成术中缝针的丢失。本组病例采用“给一还一”的方法,既保证手术台上的缝针维持在一定数量,保证手术医生的需要;也减少器械护士对缝针数量的记忆紊乱,有利于器械护士对手术台上缝针的管理。对于手术时间长、术中使用显微缝针较多的手术,需要护理人员交接班时,一定要详细清点缝针,且需要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接班护士共同完成,以确保缝针数量的准确性。
总之,对于显微外科手术中缝针的管理,不仅需要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同时也需要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才能有效减少术中缝针的丢失,为手术顺利完成创造条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