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新理念及其践行路径

2018-01-29 10:41高云海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理念教学内容理念

高云海,刘 华

在大学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日益深化的今天,在对大学教育的质量评估愈来愈加科学理性的当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教育新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搞好大学教育,是我们每个大学教师都必须面对且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教育新理念的内涵界定

“新教学理念”似乎是近年来在广大教师中颇为流行且广为人知的一个词语(概念),然而,究其内涵及其所指,每个人却又未必能讲得十分清楚,当然更不用说理解得比较准确和努力贯彻践行了。因此,探讨“什么是新教学理念”是个首要问题。下面,笔者试图在吸纳某些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理念,顾名思义——如果不避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之嫌,它应该就是“关于教学的理念”;但具体言之,却又众说纷纭。如有的学者从教学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理念是从先进的教学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应该怎样、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认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价值的期待及理想追求。[1]有的学者主张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解读教学理念,说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与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2]。又有学者认为,它“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对教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内在观念。”[3]……张典兵先生在总结诸家说法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指出:“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创造生成的、对教学活动价值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判断。从本质上说,教学理念体现了高校教师对‘教学究竟是什么’以及‘教学到底能够做什么’的理性思考,深刻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应然状态以及教学的理想状态的憧憬和向往,因而表现为一种指向教学实践活动未来的精神范式和理想品格。”[4]

上述各家的解读肯定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比较而言,我们认为还是张典兵先生的解读比较准确,也更加符合教学理念的本质。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就教学理念而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发展着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今日教坛又产生了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对的“新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大家都比较熟知,其基本要义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者——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那么,什么是“新教学理念”呢?

基于不同的认知角度,人们对它往往有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对新教学理念认知的多样性。如有的学者说,基于现代大学教学与人的关系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人本教学理念;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形成了交往教学理念、对话教学等理念;基于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形成了生命教学理念、体验教学理念[5]等等;更有人从具体教学工作出发,提出了如“知识传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理念”“专业精神与博学多才相结合的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理念”[6];还有人提出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等理念[3]。

上述各种理念的提出,应该都有其各自的依据因而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它确实为大学教师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可供选择的思想观念;但这些理念毕竟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从学术研究而言,更缺乏本质性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既然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提炼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选取其最佳的角度才会使之更加臻于完善——只有从最佳的角度提炼出的教学理念才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那最佳的角度又应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最佳的角度”理所当然地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及其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作为高校,如失去了其“基本职能”就必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本;如失去了其“基本价值取向”,就必将会脱离其正确的办学与育人轨道。因而,新教学理念的提炼与形成绝不能脱离高校应有的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价值取向”;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指导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如果偏离了其所应依据的“基本职能”和“价值取向”,它也就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指导价值甚至会产生“负价值”。由此可见,正确认知和把握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职能”及其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至为关键。那么,高校应有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是“人才培养”——这几乎尽人皆知、毫无意义;而其“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什么?答案却可能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作为以“人才培养”为基本职能、以育人为己任的高校,其教育教学(当然包括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重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情感等)和学习、思考、探索以及践行的能力。”[3]——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些中外的思想家的著名论断中得到印证。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3]“立人”应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学习以及践行的能力。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3]这说明,教育要全面育人,重在能力与人格培养。

人类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7]“人格心灵的唤醒”,就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灵。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7]这说明教育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教学)“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8]这说明,“授之以渔”重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是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说:“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8]“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当是指“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及实践能力”等;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述观点虽表述各异,但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并证实了我们上述关于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教育教学所应有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问题,为我们确立大学教育新理念提供了必须遵循的路径和内容;而如前所述,大学教育新理念的提炼则又必须涵盖且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价值取向”。由此,可以把大学教育新理念完整地表述为:大学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①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决定着其教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换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是其基本职能的逻辑必然。;重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良好的思维品质、情感等),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思考、探索以及践行的能力。简言之,即“一个中心、两个重在培养”。

二、掌握大学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掌握新理念可使教师生发具有“正能量”的教育行为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高校居于核心地位的本体性职能,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当然离不开各学科教师的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教学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是否“合规”、教师教学能力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其教学理念的深层支撑。甚至可以说,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的价值,是教师升华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的先导和灵魂。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是否掌握了新的或先进的教学理念至为关键:它不仅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节奏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讲解,而且制约着教师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所以从理论上说,掌握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一个高校教师来说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义,它必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中生发具有“正能量”的教育行为。

(二)掌握新理念,将关系到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及未来

在新理念下,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区别。但新理念又认为并强调:教师不是或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知识,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堆积,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或者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然地、润物无声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探索以及践行的能力;而且认为这种价值观与能力的形成较之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知识的教学,而且更要注重学生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是富于灵性的和创造潜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教师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而高校则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神圣的学习殿堂。所以,高校教师掌握新的或先进的教学理念至为重要,它将关系到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及未来。

三、践行大学教育新理念的路径

再先进的理论,如果将其束之高阁,终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我们研究新教学理念的目的,在于将这种新理念实实在在践行于大学的实际教学中。

(一)提高理论认识,内化于心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于心。

1.深刻认识教育新理念的丰富含义

“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在此“根本”下: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具体教育上,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就是否定以教师为中心。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理念所坚持的“三中心论”,其之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者,其结果是往往导致教师教育“满堂灌”。而新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则要求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为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服务者。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理念所坚持的“三中心论”,其中之一是“以知识为中心”,即以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忽视价值观与能力培养。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是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健康的发展”为最终教学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的是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传统教学理念所坚持的“三中心论”,其中之一是“以课堂为中心”,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手段,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新理念所主张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这种做法,则必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理论的来源上,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一脉相承。我们知道,在诸多的教学理论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我国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8]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新理念也与国家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高度契合。[9]

“两个重在培养”是目标。在此“目标”下:

第一,它是从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角度直接提炼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最直接回答了大学教育所应有的价值追求,因而它不但具有高度的普遍性、根本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两个重在培养”的“重在”说明,不是说教学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教学中不要简单地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储存器,应该在知识的教学中实现“两个重在培养”。之所以说“两个重在培养”是关键,是因为它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

概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教育新理念的核心要义;“两个重在培养”,是大学教育新理念的目标指向①当然,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融入到教师的具体的教学中。而且,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比较“显性”,如思政课、某些文学课等,由其内容所决定它们的“育人”功能一般比较直接;而有的则比较“隐性”,如数学课和笔者所开的计算机课等,其“育人”内容一般是“深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更需要教者去分析发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大学教育新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颠覆和扬弃,它必将引领大学教育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发生全新的变革。

2.形成信念,内化于心

内化于心,就是入脑入心——将新教学理念牢记在心坎里、溶注在血液中,或者说将新教学理念完全纳入到教学思想体系之中;而且,这种“纳入”应该是在认知、理解、认同之后的心甘情愿的“纳入”,以至在教育之时会不可遏止地“自动跳出来”左右自己的教育行为。

形成信念,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新的教学理念深信不疑、毫不动摇,以至形成一种“撼山易、撼我教学理念难”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身原有的、落后的教学理念得以弱化以至排除;只有这样,当陈腐的旧的教学理念出现时,不管何种情况,不管它有多么强大,也才能以先进的新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和匡正;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一以贯之地加以运用和落实。

(二)注重教学细节,外化于行

我们内化新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怎样实现这种转化呢?我们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四点:

1.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本属备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讲课的“前奏”。教学设计水平如何与讲课效果密切相关。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外化于行,实现教学新理念的必要前提。要做好教学设计,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1)充分认识教育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关于一堂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课程设计,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特别的设计,听众(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一般只为十分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教育设计、研究教育设计。

(2)明确教学设计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都围绕着教材和教材中的知识展开。即:

教师:备→教→改→导→查。

而现代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的设计。

(3)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其基本要求主要是:①符合大纲;②超越教材;③正确确定重点难点。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情感目标三方面内容。其基本要求是科学而明确。

三是教学思路、环节(教学内容的表达顺序)的设计。其基本要求主要是:①思路清晰,内容转换处要有必要的过渡;②内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有逻辑性;③注意导语的设计。

四是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实用、醒目、激趣。

五是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互动作为重点——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要设计师生互动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如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必须预先设计好“提出问题”这个关键点: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都要有预案(包括语言设计、课件配合设计等)。

六是板书的设计(课件制作设计可仿此)。其基本要求是:一是“书当其写”:要展示课题和教学内容要点,特别是重点、难点,体现出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概括;要体现出一堂课的组织结构层次和基本教学思路。二是“书当其位”:巧妙安排板书位置。三是“书当其时”:随讲随写。

七是教学时间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特别是要保证突出重点的时间。

新时代下传统意义的会计技能将被重新定义,会计技能不再只是初级会计实务中所谓的“记账、登账、结账”,会计职业技能除实务技巧外,还应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的经济服务、价值管理的综合性特征,为其所服务的单位创造复合型价值。

八是要设计出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巩固方案,要设计出扩展、升华学生思维品质和引导学生课后探究的学习方案。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一种教学规划,体现新理念还需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学习等实际教学活动来落实。

2.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教师教育行为的重心就是要将高质量的、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内容如何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听课评课的首要看点。可以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新理念,并外化于行的核心表现。教师应特别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1)对教材内容要大胆取舍。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或加以点拨提示就学会的,教师就不讲或少讲,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根本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①刘道玉先生在《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一文(《新华文摘》2015.6)中说:“根据我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成才经验的研究”,成才决定于五个素质:1.酷爱读书,立学以读书为本;2.善于自学,这是成才的关键;3.超强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基础;4.文理兼修,以博取胜;5.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开启智慧的根本途径。。

(2)超越教材。一是引进新成果:教材的出版是有周期的,而且一般要保持内容的稳定性,往往不能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教学中要引进新成果。二是补充:补充教材语焉不详的,补充该讲而教材没有的。三是修正:有的教材写作水平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加以修正,以免误人子弟。四是质疑:对教材或权威的结论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如果一个教师的讲授能够超越教材,那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他的教育也就开始体现新理念了。

(3)融入新成果。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要适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包括自己没有发表的见解)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同时,要介绍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若能如此,既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使学生“信其道、亲其师”,又可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决定新理念的落实。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过程决定脑神经结构,而脑神经结构又决定思维方式。质言之,亦即学习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思维方式问题,进而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11]。还有研究证明,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主动度越高,其学习效果越好[11]。所以教师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教法。教无定法,但教亦有法。总的说,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外化于行的关键。

教法有多种,中国教育传统传承下来得比较重要的有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等,引进外来的较为流行的有翻转课堂法、微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应该说,这些方法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研究表明,教师如能用三种以上的教学法,讲课就会张弛有度、化难为易,就能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呆板、单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2]比利时学者贝顿等人的最新研究更明确指出:单一使用讲授法或案例探究,明显不如两种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13]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法组合式教法。具体操作上,比如对课程内容的原理事实性部分可较多地用讲授法,原理使用性部分可较多地使用探究法或发现法等。

4.良好的教师形象

实践表明,教师的教育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几乎是终生的。因此,塑造良好的教育形象,是不可忽视的细节,也是外化于行,实现教学新理念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育中塑造的良好教学形象应包含以下特质:

(1)渊博的学识和创新思维;

(2)崇高的敬业精神;

(3)高尚的人格魅力;

(4)高度的教学自信;

(5)饱满的讲课情绪;

(6)精彩的语言艺术。

综观上述,新理念指导下大学教学,其根本要旨是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通过各个教育环节和有效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小结

新教学理念的教育实践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是教育新理念的实施者,是新教学理念实施的客观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化,就需要教师适时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相符?如果不符,问题又出现在哪里?也可以通过听课学习的方式进行反思,从优秀教师的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此等等。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理性认知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真正地得以落实。

猜你喜欢
新理念教学内容理念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