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影视职业学院,天津 300222)
黄炎培先生,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他认为 “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其目的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先生仙逝已50余载,而先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主张,仍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正如先生所说,职业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满足谋业者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上的;二是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极大丰富生产关系,又要满足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综合两者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目标,核心就是一点,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贯坚持原则。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奠定了我国教育方针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基调。
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提升人的活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协作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其次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即人对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占有和扩展,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家庭、伦理等诸多关系的把握;最后是本我、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所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把这三个特点体现的最为明显。从职业教育的模式看,“工学一体”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个体智力、体力、操作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看,“中介性和个体性”满足了个体融入社会关系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是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也能最直接、最广泛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定位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水平,职业教育的水平决定了从业者的适应性,这种适应能力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定位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瞄准社会发展机遇,紧贴国家战略构想。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重点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改变制造业中低端水平发展的现状。在教育部、工信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电力装备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09万…,这种产业升级,给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高等职业院校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优势应该是更加明显的。首先其中介性强,既能发挥人才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又能发挥教育与职业之间的粘合作用;其次历史性强,与社会联系紧密,可以具体的针对社会变化调整教育内容,能较好克服普通高等教育难以避免的抽象性和滞后性;再次个性化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内容、目标都取决于人的具体需求,因此也最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就是实用性强,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高等职业教育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
因此,本着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成为未来教育体系的支柱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1.国家政策扶持,将助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2014年国家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做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针、时间表、路线图,这就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一支强心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将解决人才培养中校企分离的问题,为人才培养提供更顺畅的通道,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现代职业教育更科学合理。
2.市场需求推动人才培养转型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加深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外向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改变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思路,既要重视国内市场的人才需求,又重要视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统筹两个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结构与技术,具有国际合作能力,适应“走出去”战略的外向型人才。二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对技术人才的拓展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耍求。职业教育院校应承担起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的作用,真正成为人才创业的孵化空间。
3.丰富的市场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丰富,企业类型繁多,运行模式多种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助力,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共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这为人才就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应把握这种职业发展趋势,努力做好授之以“渔”的工作,把方向看准,把精度做实。
1.提高入学门槛,提升能力空间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应当区分职业教育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属于高等教育,其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智力层次要求更高,其课程抽象性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所从事的行业也非重复性工作。
形象的说,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蓝领阶层”,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白领阶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当是“灰领阶层”,它既不是高级蓝领,也不是底层的白领,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既有较高的思维设计能力,又有娴熟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也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的受教育者,多为没有考入普通高校,退而求其次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无论从知识层次、学习态度、职业理想都没有达到培养“灰领阶层”的素质要求。
从社会发展现状看,过去3年,全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158家,市值增长最猛的是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和吉利德科学。相反如哥伦比亚石油、俄罗斯天然气、中海油,淡水河谷等传统第二产业市值都在下跌。这说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引领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无论是facebook、还是阿里巴巴,整个团队中都会有一大批设计人员参与其中。正是有了这些既能提供创意,又能动手去实现的设计研发人员,才成就了网络运行产业今天的领导地位。
所以无论是从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还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都应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使入学的受教育者具有培养价值,使受过高职教育的人才具有更大提升潜力,通过教育层次区分职业层次。
2.改变选择专业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 “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进入现代职场,“跳槽”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其特点逐渐表现为,越是一般人才越容易跳槽,越是年轻越容易跳槽。也许十年前,跳槽还是职场精英的专利,那现在恰恰相反。分析跳槽的去向,从低阶向高阶跳槽的实为少数,除个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之外,绝大多数为平级跳槽,很多跳槽后从事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并不相关。出现这种情况,有受教育者择业观的问题,关键还是职业教育的问题。黄炎培先生在提及职业教育的目的时,首先是“某个性之发展”其后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而如今的职业教育,仅仅注重谋生之准备,却疏忽了个性之发展。“才性相近,才能获得职业之乐趣”只有你喜欢你从事的职业,你才能从工作中感到生活的乐趣。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那是提倡的奉献精神,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应当是“爱一行、精一行、干一行”。因此改变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受教育者的择业模式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前无需报考专业,或只进行预报专业,待入学后进行广泛的职业观教育,给受教育者更广泛的专业选项,给予最宽松的转专业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院校中建立良好的择业观,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以“个性满足”为首选,以“生活供给”为次之,才能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双满足。
3.放开职业教育限制,建立终身职业教育环境
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共识。客观上讲,社会高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想要跟上主流社会脚步,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职业技能;主观上讲,这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必然选择。近些年,从制度机制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导向。如2001年国家取消高考年龄限制,2015年南京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以86岁高龄参加高考,并且这也是他自2001取消高考年龄限制后第15次参加高考;再比如很多党政机关、军队、事业单位调职晋级都要经过相应层级的培训考核,获得相应资质方能上岗。这些都是在制度层面对终身学习环境的促进。但从个体角度讲,进入社会后,往往缺少整块的时间和系统的教育环境来提升自己,学习的原动力往往是工作的需要。这就形成了人们终身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缺少开放的职业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漏洞。所以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开阔眼光,瞄准更加广阔的受众,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承担起满足各个领域人才不同阶段对知识更新的需要。
办好面向21世纪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紧贴社会发展实际,重点是紧随经济转型走向,核心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毛主席说,当物质要素一定了,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人。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历史转变,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接近国家复兴。这是大有所为的年代,是一个能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