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特别提出了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而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高职学生目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关乎着中国未来中高等学历水平人才的总体评价,能够最真实、最有效地反映出中国人口整体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一体化模式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在新时代思想指导下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必然要求。
通过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发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提高法治素养的目的,更无法在大学阶段将自己锻造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建设者,究其原因是我们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缺乏多角度、共建设的一体化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的部分相对内容较少,在整本教材八章内容中仅占不到三章,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最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且中国学生在国内国外均有重大恶性案件陆续发生,使得部分青年人在理解和践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和问题。由于篇幅和课时量所限,加之授课教师多不具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难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段内准确诠释法律规定并引用精准案例进行讲解,从而造成学生不能准确领会相关法律的立法本意,也无法真正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达到该门课程法治教育的初衷。
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中没有给予法治教育足够的重视。目前,全国高校都掀起了“大思政”教育的高潮,各学校将所有课程都引入“思政”理念,以期通过全方位的课程教育来实现“思政育人”理念。为了配合这一理念,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礼仪文化大赛、心理剧表演大赛、新时代唱红歌大赛等等诸如此类的竞赛活动,同时各高校也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可见对于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氛围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多数高校却忽略了法治教育工作,自2014年开始,各高校仅在“宪法日”或者是在大学校园中发生了重大案件后才会组织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活动,此类活动不具有长效性,不过是亡羊补牢或者是临时抱佛脚。因为在高校中考量一线教师业绩的途径主要看科研,考察学生工作的好坏主要看竞赛获奖,考察校园建设主要看硬件设施,考察学生优劣的指标主要看学习成绩,普法工作的成效及法治教育的成果情况几乎不会影响到任何一方的考核,只要不出重大案件和恶性事故,就不会被追责,也就对考核结果没有影响。
第三,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教育的普及面小、影响有限。由于各高校本身的重视程度有限,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教育的机会就会更加有限。根据笔者走访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和天津市河东区司法局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基层公安、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每年都有普法宣传任务,或者是对辖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或者是走进校园开展普法教育,每年基本都能完成此类公益任务。但是,此类公益活动普及面较窄,特别是基层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一线办案人员每年人均办理案件数量达到200件,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能够完成每一年一次到两次的公益活动已属不易,无法再苛求他们在工作时间还能定期到高校进行普法宣传工作。
第四,进入大学之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不会涉及尊法、守法的内容。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多数家庭会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唯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为了考试成绩家长会制止孩子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娱乐活动。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分数成为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至于孩子是否拥有良好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对生活充满热爱、是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暂时都可以不予考虑,除非这项兴趣爱好能够换来高考录取时的加分。因此,除了学习成绩,学校和家长几乎无暇顾及美育教育、心理教育,没有形成良好家风的意识,更不用说是法治教育。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有老师们看着就能放心,肯定不会发生危险,因此只要能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就尽到了家长的义务,就更不会主动进行尊法、守法教育。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离开父母开始住校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但是多数学生在脱离了家长的直接监管后十分期待能够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所以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不愿意向他人倾诉,特别是不愿意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反而会执意选择自行解决。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成熟程度不够,在校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法律知识通过正规途径解决好问题,就无法避免法律风险。
第五,全社会尚未形成法治教育一体化思维。从社会的整体认知来看,多数公民将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视为成年人,认为大学生就理应具备社会普世的道德观和行为底线。一方面是全社会的较高期待,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过高认可,再加之近几年校园案件发生频率较低、比例下降,在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就被社会整体忽视,更不可能想到要去构建一体化法治教育的模式。而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公安、检查、监察、法院等部门,虽然应当承担一部分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但毕竟不是教育机构,无法从教育领域深入开展普法工作,而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又无法精准地解读法律规范。目前,仅有部分法律专业公益组织、律师事务所本着社会良知和公民的责任在从事定期普法宣传工作,但是这些活动在整体社会需求面前又显得杯水车薪,对高校哪怕仅仅是高职院校都根本无法实现全覆盖。
针对目前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构建一体化法治教育模式的教育方法,经过前期近三年的重点试点现已在全校推广实施了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业内的好评。现将我们的具体方案做如下总结:
思政课教师既要讲法学理论,更应当结合司法实践讲解真实案例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是将与学生关联最为密切的法律知识分专题讲授。以刑法为例,我们将2016、2017两年中京津沪多地大学生涉嫌网络犯罪、传销、聚众斗殴、故意杀人以及把大学生作为违法犯罪的对象的相关案例进行归纳,通过对全国人大公布的官方数据统计和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法制观念,让其对看似复杂难懂的理论问题产生兴趣并能够自主思考,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在讲授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学生们课后自己编写剧本,由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把关,录制成预防犯罪的微视频,在我校校园网站进行展示,我们还将学生的成果推荐到共青团天津市委会参加大学生普法宣传展示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有了初次尝试,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大增。通过协调,我们向公检法部门借来了服装,学生们自己编写案件剧本,共同完成了模拟法庭的拍摄,在庄严的气氛下更能感受法律的权威性。
在以课本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开展这种专题式教学,引入真实案例,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身参与,使学生既能熟悉和掌握庭审程序,真正懂得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又能在今后建立起法治思维并应用到自身生活实践。
我们发扬协同配合的精神,联合各院系和学工部,通过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我国最新通过并公布实施的法律,将学生们课后拍摄的微话剧、微电影和模拟法庭定期上传,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巩固了法律知识。同时,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公布的数据、案例进行链接,由教师进行点评。针对校园欺凌案件的爆发,我们特别点评了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通报数据,2017年与2016年相比,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同期增长了50%以上,1月至11月全国共受理该类案件2486件提请批捕3788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497件5468人。伴随着案件数量的提升,暴露的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的大学生情感易冲动,好胜心强,容易做出过激反应,甚至拉帮结伙约架、逞强斗狠。而身心正处于成长期的女生涉及犯罪的比例已经“撑起半边天”,令人瞠目结舌。此类案件反应出广大青年学生平时对学习法律知识不重视,暴露出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法治的缺失。通过分析,我们让学生明白,在法律面前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都必须依照法律行事,所有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根据学生们对不同法律门类的需求和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件类型,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赛前,各学院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准备,由学工部会同有律师资格的教师在校园内广泛征集而来的竞赛试题中进行筛选,比赛过程中由法律专家负责把关、进行点评。针对每一年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咨询室的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专门的劳动法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技能,指导学生依法就业,遇到问题可以依法维权。
每学期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会重点深入一个二级学院,除了授课还会开展专门的指导,协同院系的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2017年我们聘请了法官、检察官、缉毒警察、知名律师和法学专家走进校园,通过校园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普法大讲堂专题讲座、法官律师进校园、校园禁毒图片展等活动,向学生传递最真实的案件信息和最前沿的法学理论。2013年,我校由两位有律师资格的老师共同成立了法律咨询室,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年均咨询数量为63.5件,预防了矛盾恶化升级,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了有效保障,至今我校仍保持学生违法犯罪零案件发生的记录。2015年我校与本市河东区人民法院和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并将该基地作为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就业实践基地。
在将校外专家学者引进来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宪法日、《民法通则》正式实施的当天,我们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将印刷的宣传册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并将学生拍摄的普法宣传视频进行播放,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还带动周围的人也能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得到了居民的欢迎,并已形成定期宣传的长效机制。
在新时期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全社会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学历和分数而忽视一个人的德性,不能只抓知识教育,还要抓好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更应当抓好最基础、最底线的法治教育!”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可能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榜样,但我必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可能成不了名人,成不了专家,但决不能堕落为罪犯!”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让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希望在授课中通过结合近年来在中国青年中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期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树立法制观念、提升法律素养,做中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通过全方位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法治中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公民都能依法行事。在了解、掌握了一定法律知识后,再遇到问题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才是新时期合格守法公民,才能担负起共同创建法治中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