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2018-01-29 09: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车顶岗动车组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现代学徒制是把传统学徒制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校企一体化育人,它的创新点就是要看培养“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了“五个对接”。即:与企业需求实现对接、与岗位能力实现对接、与工作任务实现对接、与工作环境实现对接、与技术人员实现对接。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汲取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经验,结合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特点和实际,我们对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分析

动车检修技术专业是近年来新设置的热门专业,借力高铁的快速发展和高铁维护对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我院校企合作初见成效,在动车检修技术专业创新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一)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从铁路现场引进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2名,从高校招聘硕士研究生5名,组成了较高水平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是一只双师结构团队,2010-2012年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的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为天津市国际化教学标准开发与实践专业,2016年被天津市评为“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骨干专业。该团队创新项目—基于培养“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了创新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校企合作渠道通畅 ,实习环境真实

2012起,我院和北京动车段、天津动车客车段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和校外顶岗实习协议,并且学院每年都投入了1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到现场参加顶岗实习。而动车所领导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一事也高度重视,按照“五个对接”的要求专门为我们量身制订了培训计划,签订了师徒协议,并且指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参加生产实习。所以,校企合作渠道的通畅让我们具备了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的重要场所。

(三)岗位能力契合现场实际,毕业生供不应求

我院2009年成功申报了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并且从2010年起开始了正式招生,计划招生80人,实际招生122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2013年开始有了第一届毕业生。然而2012年所有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被提前订购一空,以后招生计划虽然逐年增加,但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订单培养学生占专业总人数的90%以上。究其原因,是因为我院动车检修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精准,岗位能力的培养完全契合现场实际,满足了企业的岗位需求,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五个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案例

“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培养,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离不开企业。我院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组织260名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天津动车运用所参加实习(企业课堂+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新实施“2+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落实“0.5+0.5”的培养计划,实现“五个对接”。

(一)企业课堂(前0.5)

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设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学生实施的是企业班组化管理,校企“同上一堂课”。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集中安全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由动车所监管安全生产的技术人员负责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首先组织观看铁路安全事故的录像教育片,用血淋林的图片案例警醒学生牢记铁路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组织学习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天津动车所入库实习安全作业八不准,要求通过规范操作过程来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2.工学结合的培训阶段

这一阶段在天津动车所的培训站实施,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完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天津动车所包保技术员、工长向学生详尽介绍动车所17个班组的岗位设置情况,对班组安全威胁源、作业标准、质量卡控项点进行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在工作中一定要秉持“工匠精神”,确保铁路运输的高效、舒适和安全。然后班组长根据班组工位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人员进行观摩学习,学习专用维修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3.评估考核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前“0.5”企业课堂教学效果的考核。专业指导教师对本学期所学专业课进行考核,并要求每名学生写出自己对“随车机械师的再认识”进行总结;现场教师则负责动车所规章、制度、“四必”作业法、“五字”作业法和“合”字作业法的内容和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考核,考试形式为学生学习汇报及实际操作等;最后的成绩是校企双方权重各占50%,并最终记入实习考核档案。

(二)跟岗、顶岗实习过程(后“0.5”)

经过前“0.5”企业课堂考核合格后,动车所安排学生和师傅“签师徒协议”,参加跟岗、顶岗实习(后“0.5”),学生成为企业的一员,动车所对学生按照动车所员工的标准进行考核,实施双主体管理。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以师带徒,在岗位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这一阶段的实施地点在天津动车组检修库,以师傅带领徒弟进行实际操作为主。即“签师徒协议”后,学生以徒弟的身份取得了劳动资格,在真实的企业岗位上,可以零距离观看高铁医生(师傅)为动车组体检,全面了解动车组维护、保养和检修的整个流程,掌握探伤、旋轮等高端设备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岗位轮换,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岗位竞争能力

如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只在一个实习岗位上学徒,虽然这一项技能掌握的肯定非常熟练,但这种单一的岗位技能,肯定不满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专多能”才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追求。

根据顶岗实习协议,天津动车运用所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期间要多次认师傅、当徒弟,通过轮岗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技术多面手,提高企业岗位的竞争力。

3.综合验收,考核学生技能水平是否达到企业岗位的标准

这一过程是对后“0.5”跟岗、顶岗实习效果的考核,主要由天津动车所的指导老师和班组长负责,考核内容包括在操作中是否严格执行了“四必”作业法、“五字”作业法和“合”字作业法等。考核的形式以过程考核为主,只要掌握了一项技能,考核成绩就认定为“合格”,掌握了两项技能,就认定为“良好”,掌握了三项及三项以上的技能,就认定为”“优秀”。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统计结果表明,优秀率为61%,优良率达到了100%。

通过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施“2+0.5+0.5”这一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从单纯用人、订单培养转化到企业全程参与育人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推动了校企深度和作,落实了“五个对接”,培养了“工匠精神”, 而且实现了双元育人。

三、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效显著

天津动车运用所规模较大,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含量较高,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全面落实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关键是要落实“2+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0.5+0.5”,因为其中的“2”是指的学生必须在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教育和培养,体现的是现代学徒制“重教育”的属性;而其中的“0.5+0.5”体现的是工学结合,它要让学生在企业获得劳动资格,体现的是现代学徒之中的“重劳动”的属性。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内培养部分都做得非常好,而校外培养部分则是因校而异,因专业而不同,真正能够在企业落实“0.5+0.5”的院校、专业数量并不多。

我们通过到天津动车运用所实施企业课堂和参加跟岗、顶岗实习,基于培养“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完整的落实,全面实现了“五个对接”,最欣喜的是我们的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为企业用工实现了无缝对接

天津动车运用所为我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提供的现代学徒制岗位,就是将来的地勤机械师和随车机械师。实习期间,学生被分配在动车所的17个生产班组,在各自师傅的指导、监督下,有的进行了一级检修作业和二级检修作业,有的进行了轮对镟修作业和空心轴探伤作业等。通过在天津动车所实施“0.5+0.5”,同学们对动车组检修流程有了更加清醒的、直观的认识,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综合考核结果也表明,掌握了两项以上岗位技能的同学达到了100%,掌握了三项以上岗位技能的同学达到了61%。

2017年6月在对106名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有101 毕业生从事了与动车组检修技术相关的工作,只有5名学生因工作需要从事了其它工作,精准就业率达到95.3%,为企业用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三)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高铁动车组的检修其实就是吹毛求疵,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培养的是确保铁路安全运输的“工匠精神”。同学们在顶岗实习工作过程中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们则将多年的动车组检修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得到了现场师傅的真传。动车1305班学生胡之喆在协助师傅进行空调检修作业时,发现涡轮片存在裂纹,及时报告并进行了更换,避免了涡轮片折断后的机械损伤。动车1306班学生许佳驰有的同学在和师傅一起进行一级检修车顶作业时,发现一个硅胶绝缘子伞裙处裂纹超限,及时报告并进行了更换,避免了闪络事故的发生。

或许以上两位同学发现的安全隐患在动车组维修例行检查中微不足道,或许它还不足以造成行车安全事故,但成为动车医师是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就是要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落实到行动中,把千家万户的旅客朋友快速、舒适、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四)弘扬了“工匠精神”,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还惊喜的发现,最近两年动车检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好评,有3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未满一年就被提前保送到铁路总公司高铁训练段参加理论培训,并且有多名毕业生被铁路总公司授予“优秀学员”荣誉称号,从而成为全国各高铁动车段、动车所的技术骨干。

其中分配到青岛动车段济南动车运用所的赵志敏同学,在工作中多次检测到动车组安全隐患,多次受到了济南动车运用所、青岛动车段和济南铁路局的奖励,被青岛动车段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工作不满一年被济南动车运用所破格体提拔为工长;分配到兰州铁路局兰州西动车运用所的张海涛,因工作能力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动车组车顶、车内两个作业组的组长。他们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弘扬了“工匠精神”,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思考

当前,用于衡量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就业率,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国家可以出台奖惩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中有条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先行一步做出表率,督促高职院校加大其它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同时国家提供必要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一)必须建设一支具备“工匠精神” 的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支具备“工匠精神” 的师资队伍,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流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都会在映射学生的脑海之中,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疏于对职业理想的引导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那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小富即安就会成为大众心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只能是一句套话和空话,所以在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就必须首先建设一支具备“工匠精神” 的师资队伍。

(二)必须成立“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理事会

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企业将成为“工匠精神”的主要培养场所。而我们面临的现实的情况却是:企业或迫于安全生产形式要求,或迫于对产品质量担忧等原因,不愿向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学徒岗位。为此高职院校领导应当未雨绸缪,在专业设立伊始,深入企业了解现场需求,成立“名符其实”校企合作理事会,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帮助学生在企业取得合法的劳动资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去“认师傅,当徒弟”,在生产实际中去感受什么是“工匠精神”。反之,如果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存在只是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恐怕会遥遥无期,“五个对接”只能成为空谈,“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只能变成理论上的追求。

(三)必须从国家政策上对校企合作给予鼎力支持

目前,校企合作基本上是校方一厢情愿的事情,典型的剃头挑子一头热,难以得到企业的热情回应。要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工匠精神”,国家若只凭舆论的宣传引导和领导的讲话进行教育,这样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提供支持:

第一,在法律层面确定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学徒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校企双方责权利等重要事项等的法律条文,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不合作行为进行监管和制约;

第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让参与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不仅能享受到减税、免税等政策红利,而且还能使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和全面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愿意和学校一起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彻底扭转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被动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自身的价值,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才能得到真正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与“大国制造”相匹配的“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动车顶岗动车组
坐上动车去西藏
动车过桥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动车西行记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乐!乘动车,看桂林
CRH3型动车组轮对压装曲线研究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