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校服务三农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29 09: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食用菌天津市农民

,,,

(天津市静海区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天津 301600)

随着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变革,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强;校内实训基地场所、设施设备不足,难以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企业考虑安全性、经济效益等问题,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就业竞争了很弱;加之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困难没有成为涉农专业教师研究的方向,涉农专业招生也越来越发艰难。

静海区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在示范校和示范县成果的引领下,在区委区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以食用菌栽培项目为引领,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教学与培训改革、也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换发了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育人质量和区域服务功能德双提升。

一、 成果背景

(一)首批国家级示范县建设中认清农村职校任重道远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市教委关于开展天津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2013年5月,天津市静海区向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申报天津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申请书。2013年11月,经市教委专家组评审,顺利通过,并被推荐为国家级示范县创建单位。2014年5月26日,被教育部等三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59个国家级创建单位之一。2015年11月通过教育部对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全面考核验收。创建以来,各单位围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精心谋划,积极落实任务要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村职校任重道远。

(二)第三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提升职校内功

2013年4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示范校创建以来,全校干部教师以“强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为总体建设目标,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大力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学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6年1月,圆满通过天津市教委专家组的验收,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为创新模式,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提供载体

2015年7月4日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天津将成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新高地、体系建设的新引擎、国际合作的新窗口、区域协同的新平台、质量提升的新支点。学校牢牢把握机遇,提升内涵品质,服务“三农”需要。

二、 成果历程

2013年,国家级示范县、示范校创建以来,学校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确定了“认知实践-岗位体验-实操训练-顶岗实习”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现代农艺专业的老师们牢牢把握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机遇,根据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现代农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为了让理论知识早落地,学校成立了“菇缘社”,广泛招纳在校学生参与到食用菌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中来,由开始时的4名学生报名参加,发展到如今拥有42名学生成员的品牌社团。2016年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学校。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团队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20个工作项目,把有关的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简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程序。与天津市食用菌协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制作微课、媒体课件,共享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员学习使用。

2016年-2018年,为满足静海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农民享受普惠、放便、低成本教育,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现职业教育的校企化、体系化、系统化、协同化和终身化。学校领导和现代农艺专业的教师团队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思路,贯通“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形成合力,把校内研究出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放在种植园区,分期分批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成功探索出了“项目+公司+农户”双引擎驱动农民致富模式,有效提升学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专业建设更加开放,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师资水平显著提升、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技能大赛勇夺佳绩,充分体现了学校昂扬向上的“火炬精神”。

三、成果内容

(一)紧跟时代的步伐 深化农村社区教育

我们认真把握新时期京津冀发展战略背景下“三农”发展规律,以“项目+公司+农户”助农致富社区教育模式为创新支点,坚持“三个协同”助推农村社区教育。一是“农科研”协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的培训落地生根。二是人才培养与特色产业扶持协同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静海区地处津冀结合部,交通发达,但是农村的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希望得到好的发展项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人民对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渴望强烈,发展农村产业经济顺乎民意,成为我们为农村社区教育量身定做专属项目的有利条件。三是政府支持与市场推动协同指导农民科技致富。静海区大力开展冷棚蔬菜种植产业,有一些冷棚处于闲置状态,我们在天津市食用菌协会的技术支持下,已经熟练掌握平菇、香菇、凤尾菇的整套生产技术,同时和区域范围内的四家农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协作助力静海新农村建设[2]:198-199。

(二)拓展科教兴农项目 扩建共享教学资源

现行的农村职教主要面向“离农”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受观念、就业因素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出现萎缩现象,因此农村职教需要对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多方面变革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面向新型农民培训开展了实用技术、就业创业、乡风文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类教育,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为主线,编写了切合生产实际、体现工学结合的简单化、易操作、实用性强的各类实用技术校本教材41本,结合校本教材内容,专业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了“高压灭菌技术”等20节微课、10个食用菌技术媒体课件,共享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和农户学习使用,形成以专业技术推广项目为主体的系列课程资源。该课程体系创新点就是“精通一点知识、掌握一种技能、增强服务农村社区的本领”,实现知识技能与“三农”有效对接。为配合新农村文明建设,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具文明素质的新型农民,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构建起技术扶持思想引领聚焦“三农”的课程体系。

(三)对接农业生产技术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技术落地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农户的最直接的方式,为满足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农民享受普惠、方便、低成本教育,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以实践为导向,把课堂放在种植园区,探索出了“项目+公司+农户”的教学模式,在捷丰农业开发合作社、大邱庄津美农业设施产业园区、天津中延菌业公司、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园区分期分批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并在产业园区内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活动。这不仅树立了学校的社区教育培训品牌,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教育的培训氛围,同时不同程度增加了职业农民的收入,参加培训的学员85%以上在各自的农业设施产业园区自主独立创业或经营栽培食用菌,经过测算每人月平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是参加培训前的2倍。公司产业园区增加了生产项目,特别是食用菌无公害品种的增加有效的带动了市民采摘的热情,既为静海区的观光农业增添了新项目,又为企业增加收入达800万元。

(四)实施组团式支农,不断降低投资风险

师生组团助农兴农,依托天津市食用菌协会理论和技术的优势,不断增强教师团队专业知识的素养,鼓励教师考取天津市农艺师资格证书和农艺师或食用菌技术技师职称证。根据农民生产需求,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栽种过程的实操,把农民生产的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为了解决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温度湿度的控制问题和菌种接种后的培育问题,“菇缘”社团的学生经过反复设计与实践研制成功了自动喷水管理系统和“一种升降型食用菌培养箱”,其中“一种升降型食用菌培养箱”于2017年1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小化,师生组团支持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校企组团培养专业农民,降低年轻人社会风险的发生。随着静海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年轻人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学校与新华百业、华润万家、唐官屯物流产业园、同步器、静海银隆新能源产业园区等多家企业反复接洽,针对企业用人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对在校中职生和社会上具有从业能力但缺乏相应知识能力的年轻人进行校区和农村社区的反复培训,通过培训年轻人不仅从经营理念、礼仪、实操技能得到提升,而且凭借自己的真本领顺利入职,近几年来,经培训走上适合岗位的年轻人已经超过1000人,实现了让学历较低的年轻人有事可做,思想稳定的办学目标,为静海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促进农村精准扶贫

技术精准扶贫。为尽量让农民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有所作为增产增收,我们与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天津市静丰农业产业合作社、大邱庄津美农业设施产业园区、天津中延菌业公司等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了学校负责免费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30人,培训内容是平菇和香菇的栽培管理技术,周期性培训;同时,学校为企业培养制作菌棒的技术员2名,或者派学校“菇缘社”顶岗实习学生协助开展工作,“菇缘社”对企业职工进行制作菌棒技术的全程指导。

设施投入精准解贫。静海区区域人均可耕地相对较少,一些农民虽有靠劳动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和项目,无法进行生产。我们通过与企业反复论证,在学校无偿技术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达成企业负责统一提供农民生产的设施,农民经营的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可以租赁公司的设施独立经营,也可以在公司的领导下合作经营,但是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经营是可以得到学校与合作社的及时支持的。

系列培训精准脱贫。依托天津市食用菌协会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的优势,联合合作企业以学校社团“菇缘社”为平台,对学生和农民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组织开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使受训的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000—6000元的增加。学前、机械加工、现代服务、财贸、计算机等专业在学生的顶岗实训的过程中,了解到社会的需求,主动将培训的课堂延伸到农村社区、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需求编写教材订单式培训,使很多无业青年找到自己的工作,结束了“啃老”的暗淡生活。

四、成果创新点

(一)走出校门去田间,改变“离农”培训之弊端

学校改变以往只把在校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的教学思路,以国家新农村建设思想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的受体扩展到公司和农民;服务的区域也由在校生,扩展到公司和全区范围内的农民。学校以“菇缘社”为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形成以在校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辐射带动发动机,转动公司和农民社区专业技术培训与应用的联动链条,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效果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步伐,实现职教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助力加油的办学目标。

在后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天津市实施“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以“提升内涵品质,服务‘三农’需要”为宗旨,坚持专业建设积极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开展了“项目+公司+农户”校企一体化致富模式与研究,提高了学生技术技能的水平,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加快了农村健康发展的步伐。

学校各专业系部立足惠农,发挥乡镇社区成人培训的平台作用,学前、机械加工、现代服务、财贸、计算机等专业找准发力点,采取“农村发展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的办学思路,系统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几年来,经培训的年轻人有1000余人顺利解决就业问题,近1000受训农民实现了靠劳动挣钱,靠科技致富的致富梦,人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

(二)传统教材变校本,实现课程设置的惠民性

面对土地生产的低效益,广大农民渴望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高效益,渴望农村经济增收的多元化。据此,我们以“项目+公司+农户”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前、机械加工、现代服务、财贸、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自行编写了41本实训校本教材,根据农民和农村年轻人发展的需求,在公司的积极推动下开展培训活动,将创业技能、发展理念和项目规划的相关知识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并做好农民就业与创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工作。通过与天津市食用菌协会接洽,积极开发与食用菌共生植物的设施化生产的研究与实践,指导公司进行设施农业观光采摘业的可行性论证,以此实现不断提高农民单位空间的利益产出率。大邱庄津美产业园为羊肚菌栽培实验研究投入20万元,有效的支持科学推广研究的进行。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前四期83名学员的调查统计表明,有53人在各自的农业设施产业园区自主独立创业或经营栽培食用菌;5人在自己的家中独立进行食用菌的生产活动;有10人进行食用菌鲜品的经营活动;有5人从事食用菌原材料的经营活动。学员的收入均有了明显的增加,经过测算每人月平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是参加培训前的2倍。让农民真正相信科技是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最靠谱的东西。

(三)应对经济新变革,实现培训社会同步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一贯支持并下大力气开展的惠民工程,让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学生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队伍,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将中职教育“六化”和“五业联动”、“五风建设”同步规划,将曾经“离农”的职业教育融入社会企业化经营中,按社会需求办学;将服务 “三农”的教学内容从以往只注重理论而缺乏区域服务功能转变为按服务对象和实际的不同建立起服务、礼仪、学前教育、现代农业、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等不同的体系,让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完成针对性校本教材41本;配合政府、企业开展新型农民的人生和创业规划,并不断深化发展,近五年来,在我们的协同下,有7家农村合作社和近3000农民实现了协同发展。随着静海作为天津卫星城市以及团泊体育产业的发展,静海新型农民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也是我们正在着手开展的教学新探索。

中职教育社会同步规划要以“教风、学风、考风、班风、校风”良性建设相匹配,我们学校大力弘扬“火炬”精神,加强党风、班组、科室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整体素质逐年提升,教师学生在全国和天津市各级别专业技能大赛中有近300人获奖,学校也多次被评为“国赛优秀组织单位”;“五业联动”构建产业深度融合、校企紧密结合的助农致富运行机制。陈官屯镇中天科技农业设施产业园4000亩土地亟待盘活,许多设施面临报废的境况,我们主动牵头天津食用菌协会、陈官屯镇政府、中天科技公司利用食用菌种植和设施农业的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在镇政府财政扶持、协会技术支持、公司投资运营的前提下,开展我校的技术惠农培训工程,“菇缘社团”的师生定期带技术走进农村,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培训指导。同时,将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获得的国家专利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把制做的食用菌栽培微课和PPT上传到学校的培训网站,对“五业联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弘扬火炬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大力弘扬 “火炬”,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发扬火炬的奉献精神,砥砺奋进力争佳绩。在国家和天津市组织的各类演讲、文艺表演的各项比赛,共有130余名师生获得各级奖励;2017年全运会和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中我校300名学生参加了开幕式2个大型舞蹈表演;礼仪队出色完成了我区重大体育赛事和会议的礼仪服务工作,得到国家、市和区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完成《学校德育制度汇编》3本、12万多字的德育校本教材《国学经典 薪火相传》的编写,成果团队成员年轻教师刘颖在2017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成果团队的李云水副校长2013年参与国家职教规划新教材《设施与无土栽培技术》的编写,任副主编,该教材至今已经再版10次,今年又依据项目教学法主编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教师的无私奉献、学生的辛勤汗水舞步诠释着我校的“火炬”精神,见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取得的新成果。

五、成果推广与应用

一是,辐射引领范围广。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学校“项目+公司+农户”的模式已成品牌。撰写的《项目+公司+农户致富模式的实践研究》一文,2017年12月刊在《中国西部》杂志上公开发表,获2016-2017年度区级优秀社区教育项目一等奖,先后承接了区政协领导走访、区人大常委会视察,教育部职成司领导调研、天津市城郊职教集团成立大会、甘肃省庆阳市委书记调研、干部挂职、城郊职教集团恳谈会等区级以上重大活动。接待了河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职教同行到校学访交流。

二是合作企业数量多。2017年上半年先后开展了8期培训班,有214名农民受训,下半年完成了农民职业培训9期,培训学员341人。校内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讲座1期,100人参加。在原有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又有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超强合作社等几家企业提出采用这种模式与学校合作。

三是,精准扶贫力度大。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到乡镇、村庄推广这一模式,让静海农民靠劳动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让静海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步伐更快。

四是,建立制度稳基础。长期以来有一个误区,职业教育总是站在学校角度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增强专业课程教师提供“双师型”锻炼的机会,而没有站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呼吁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如果企业职工培训不能做强,校企合作缺乏基础。所以校企合作不能站在学校的角度去对企业摇旗呐喊,而应是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机构,当然企业职工培训基地也可以建立在职业院校。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提出建立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大中型企业相互兼职的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目标才能实现,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也才有基础。

六、结束语

该成果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应用于推广,静海区成人职业教育中心的专业建设切实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中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服务。让示范校真正发挥示范、引领、创新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中职示范校在服务“三农”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推进我国中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食用菌天津市农民
有趣的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饸饹面“贷”富农民
如果画笔会说话?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