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趣又有效”的大课间
——访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校长孙少学

2018-01-29 05:37本刊通讯员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课体育

■本刊通讯员 耿 盈

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中小学体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为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把“阳光体育大课间”项目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体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由校长孙少学牵头,成立专项小组,将研发、实施、保障等任务分解,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设计出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的“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锻炼一小时”整合课程。此项课程的实施,保障了孩子们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本刊通讯员就此专门采访了孙少学校长。

耿 盈:孙校长,您好!先请您谈谈“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锻炼一小时”整合课程的研发背景。

孙少学:当我们憧憬未来教育,关注其中的体育教学时,首先就要思考当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是否理想,还有哪些方面不理想,该如何改进。

目前,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攀升、肺活量逐年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出来、参加长跑发生猝死等案例。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这些都警示着我们:当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未能有效地完成它的基本任务——师生喜欢、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养品性。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大多认为,虽然上着体育课,但“什么体育技能都没掌握”;虽然每天都进行着大课间活动,但只是“日复一日地走队列、做操和长跑”,师生不感兴趣,甚至感到“累、烦、怨”。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口,让体育课变得“快乐、有趣、有意义”,才能让广大师生真正爱上体育,全面发展。

基于此,我们在洛阳市瀍河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创立并开展了“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锻炼一小时”的“海绵大课间课程”和“多元拓展体育课程”项目。

“海绵大课间课程”就是把上午的大课间设计成一个以体育为主,随机选择其他课程,变成吸附能力较强的“海绵”式课程,不少于30分钟;“多元拓展体育课程”是把下午的大课间设计成40分钟的多元体育课程,使其变成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时空”。

这种以体育为主的学科整合课程,真正保证了学生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在学校人、财、物等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利用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巩固了体育的应有地位,并以此进行课程整合,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向纵深发展。

耿 盈:把上午和下午的两个大课间整合成体育的拓展课程,具体是怎么构思的?

孙少学:我们在设计和研发“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锻炼一小时”课程的时候,是基于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七彩体验、快乐人生。同时,还重视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体验:打造一个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主题文化公园。我们还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并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即推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

我这一代人的童年是由许多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身心的传统游戏组成的:丢沙包、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游戏或体育竞技项目在孩子们的身边逐渐消失——他们“不会玩儿”了,除了网络游戏,很难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在社区里玩耍的场景。

所以,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们开展了一次家长调查问卷活动,让家长填写希望在体育课上开展的活动,家长们纷纷建议开展这些传统的游戏。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有意思且不占用空间。所以我们提出,体育课要让传统游戏项目复兴、回归。

耿 盈:确定了课程之后,学校是如何落实课程目标的?

孙少学:确定了课程的框架,还要制定课程目标。为了让整合体育课程行之有效,我们确定了四个目标:站在儿童的视角;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趣味性与实效性;能够经得起检验,长久发展和传承。站在儿童的视角,就是每天的体育整合课内容要能让孩子喜欢并接受,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对孩子平衡能力的训练,引入了独轮车、轮滑;丢沙包考验的是孩子的反应能力;跳绳(单人跳绳和多人跳绳)锻炼的是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我们的每项运动都是由孩子主动选择,并直接指向一种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实效性也非常重要,因为体育和游戏不能画等号。一味强调兴趣,会使孩子们兴趣满足了,运动量却达不到,锻炼的实效性肯定也达不到。所以我们提出,中国传统游戏回归到体育课的同时,要对运动量进行量化考核,要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游戏运动的密度和强度,只有这样,才符合课程的标准,让趣味性与实效性真正结合。

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要讲究持续性。孩子在校锻炼五天,周末回家休息两天,锻炼效果就会减弱,所以我们要求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同步实施教学。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回家也要继续。学校调动家长资源,把日常的体育锻炼内容留作每天的家庭作业甚至暑期作业,让家长协助完成,效果非常好。因为家长对孩子最重要的付出就是“陪伴”,而陪伴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做健康的体育运动。我们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这样做,就是要营造一种学校带动家庭、家庭辐射社会的氛围,推动全民运动,鼓励大家都养成健身习惯。

耿 盈:那么,别的学科呢?如何在体育运动中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

孙少学:按照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打造的校园文化有六个特征:人文、儿童、艺术、绿色、科技、健康。比如说艺术,我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上午的海绵大课间课程融入了两套戏曲操,第一套是要求学生边听戏曲边做专业的戏曲动作。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都加大了动作的幅度。第二套是边做戏曲操边唱戏曲。一个学期里,学生能在大课间学习三个经典戏曲唱段,每个唱段几分钟。这样六年积累下来,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另外,在下午的体育拓展课上,学生会分模块做不同的训练。比如,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学生在运动准备阶段,会背一些数字的分解、乘法口诀等;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学生会穿插背一些古典诗词。跳操的时候,也就是训练阶段,我们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唱到的汉字,说出对应的英语数字、单词等。

当然,作为一所新学校,与科技的融合在我们学校体现得更明显:学生在运动时会佩戴“运动腰带”,它能实时监控每个孩子的运动密度和运动量。每个班四十个孩子,我们能从“运动腰带”反馈的信息看到哪些孩子的运动量达到要求,哪些没有达到。另外,这对孩子的心肺功能、呼吸频率等都可以监测。班主任可以直接从关联的手机上看到数据。有科技保障手段,体育运动的效果就得以保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积极参与锻炼,希望自己早日达标。我们学校管理层可以随时抽查,看每个班级的达标率是多少,哪个班的运动效果最好。

体育与科技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借助电子科技设备方面,我们还要求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器械上动脑筋。比如滚铁环,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创意,去改造铁环。有些学生就在铁环上装上摩擦起电的小灯泡,让铁环在运动过程中“流光溢彩”。

耿 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呢?

孙少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主要当好辅助角色,最后逐渐退出来,让学生成为主导。下午的体育整合课,我们把学生分为两部分——运动员团体和裁判员团体,定期进行角色互换,最终实现自主管理。孩子们在锻炼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竞技项目的规则以及管理运动员的方法。

现在,我们基本实现了场地由学生自己来布置,器具由学生自己准备、摆放,比赛的时候由学生组成的裁判员团队来控场。我们还参照国际赛事的标准,让运动员和裁判员按照一定的仪式要求,依次入场。每个班都有各自的场地,运动结束还要做出评价。这使得每个学生既能感受到当运动员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当裁判员的权威和责任。多重角色的体验,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能力更突出。

总之,“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锻炼一小时”的“海绵大课间”课程和多元拓展体育课程,以体育课为主线,以音乐课为背景,其他学科课程有效嵌入,不仅保证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趣有效,而且成为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相融的综合课程平台,实现了大课间课程的多重功效,达到了“一个平台、多元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课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