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内科,广东 广州 51014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是一种常见危急重症[1]。如今,临床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组成要素,在疾病诊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在此,本文以80例患者为对象,经实践探讨,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对照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36-70岁,平均(46.4±5.92)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32岁,最大69岁,平均(45.9±6.05)岁。临床资料比较,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但可对比研究。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流程与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包括环境护理、心电监护、用药指导、健康宣教、日常护理等。
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循证小组: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成立循证小组,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指导,要求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循证护理内涵与实施原则。小组内,通过讨论,确定循证问题。(2)循证支持:以提出的循证问题为依据,进入权威数据库,如万方、知网等,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如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循证护理等,筛选并整理相关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制定循证护理方案。(3)循证护理应用:第一,基础护理,护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因长时间卧床出现压疮,同时,指导患者清洁口腔与皮肤,皮肤尽可能避免摩擦。患者若合并有肢体功能障碍,需强调保暖,避免肢体受压。生命体征稳定且恢复状况好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身心恢复。另外,护士叮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预防便秘。对于严重便秘者,遵照医嘱,予以灌肠治疗。第二,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严重,伴有疼痛感,患者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不安等,影响疾病治疗。对此,护士应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交流,用成功案例,鼓励支持患者,获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缓解患者消极情绪,保持良好身心状态,主动配合治疗。第三,胸痛护理,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对于需溶栓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依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缓解疼痛,用药时,加强护理,留意血压与心率,以免发生不良事件。部分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注射吗啡,密切留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疼痛缓解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60-10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检查,(±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研究组为(14.5±3.97)d,对照组为(21.8±7.89)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5.227,P=0.000)。
研究组,38例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5%(38/40),对照组,33例满意,7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824,P=0.005)。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影响所衍生出的护理观念,指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护士明确地、审慎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有效证据,以此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3]。1991年,Guyatt(加拿大学者)最先使用循证医学这一术语,1992年,Lsackett等学者进一步整理、完善了循证医学的概念[4]。现如今,循证护理得到完善、发展,并逐渐用于临床护理,且取得了一定成效[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通过成立循证小组,明确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从心理护理、基础护理、胸痛护理等多个方面,开展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价值高,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