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洁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145)
在此,本文以104例患者为对象,经实践观察,探讨分析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2017年2 月-2018年2月期间,共选择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4例,男性46例,最小55岁,最大年纪81岁,女性58例,最大84岁,最小42岁。
根据就诊顺序,先就诊的52例设为对照组,后就诊的5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24例男性,28例女性,42-81岁,平均(66.3±6.02)岁,病程1-5个月,平均(3.1±0.26)个月。观察组,22例男性,30例女性,46-84岁,平均(67.1±5.14)岁,病程1-7个月,平均(3.2±0.17)个月。比较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可对比观察。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保持病房整洁卫生,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当布置病房,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同时,遵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肢体功能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另外,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日常生活,合理搭配饮食,以低盐低脂,清谈饮食为主,改善生活质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行为护理,具体如下:(1)脑梗死发病24小时后,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第一,护士建议家属,选择合适的床垫,通过“丁”字鞋固定等方式,预防足下垂,防止功能异常。同时,减少上肢弯曲、足下垂内翻与下肢伸展。第二,选择适宜的穴位,按摩上肢与下肢,2次/d,30min/次。其中,上肢穴位包括合谷穴、内关穴、曲池穴及少海穴等,下肢穴位包括昆仑穴、涌泉穴、承山穴、照海穴、内外膝眼穴等。第三,协助患者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锻炼,肌力二级以下的患者以被动运动为主,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外展、内旋、内收、屈曲,等功能锻炼。第四、肌力在三级以上的患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参与主动运动。(2)饮食方面,宜清淡、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鱼类、鸡肉及瘦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及瓜类粗纤维食物。若伴有糖尿病,需严格控制主食及含糖成分食物的摄入,叮嘱患者戒烟戒酒。(3)情绪方面,情绪保持稳定状态,乐观开朗,注重劳逸结合,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激动,不宜大喜大悲,同时,情绪切勿大幅度波动,不宜过度焦虑、抑郁,以免对疾病康复造成影响。
采用Erlenm 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1],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实行百分制,评分越高,说明运功障碍程度越轻。同时,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评价满意度,总分100分,60-100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
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检查,(±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护理前,观察组运功功能评分为(29.3±6.91)分,对照组为(30.4±6.32)分,无统计学意义(t=0.654,P=0.515)。
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80.9±7.84)分,对照组为(61.3±9.03)分,有统计学意义(t=9.125,P=0.000)。
调查护理满意度,观察组,50例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1%(50/52),对照组,43例满意,9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2.6%(43/52),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c2=9.576,P=0.001)。
脑梗死,中医学将其称为“中风”或“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2]。脑梗死,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加强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有必要。
近些年,“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得到推广,行为护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不断完善[4]。行为护理,是新形势背景下的护理观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坚持个体化原则,干预患者行为,开展护理工作[5]。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行为护理,有助于神经机构及组织损伤再造,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确保临床疗效[6]。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