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的载体,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一是微课的时代特征。微课出现于2008年,由“一分钟教授”戴维. 彭罗斯首创, 21世纪初由于移动互联、微博、微信、媒体、微学习、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发展和冲击,微课才被引进国内教育行业。 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随着新技术的融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催生了快速的转变的新观念。微课程的出现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 于是学习者亟需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而微课这种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甚至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正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能够学习的需求,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在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使得人们的学习更具个性化,达到了更加人性化的需求。
二是(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微课)。微课是碎片化的一种体现,内容少,教学时间短,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是其显现的特征,是成果简化一种教学模式, 其首要特征即为“四化”: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学生通过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沉浸式在知识结构的学习当中,通过学习-重复-再学习,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三是凸显其 “微”。微课节目时间短,知识点集中,教学内容凝练,制作便捷,远远短于正常的一节课的长度,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手段被迅速推广。 对一个个知识点进行精细讲解; 适合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方式必需是高效率并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传播规律相契合, 微课含量小,知识含量精简凝练,便于贮存,顺应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多媒体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
四是微课“短小精悍”,交互性强。微课“短小精悍”,优于任何传统教学资源,时间浓缩(一般在5-10分钟上下),(学生可以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吸收并理解一个知识点, 不会形成脑力的疲劳,)微课容量小、便于下载和交流传播,交互性广泛; 微课具有视频的所有功能,可以暂停、快进和重复研习,在反复的学习当中完全领会,通过配套的在线练习检测,最终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的效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12年 11月21日,教育部中国教师报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目前, 国内知名赛事有: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程大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深圳市微课大赛以及区域性的微课大赛等,中国第三届微课大赛正在紧张有序地的筹备当中。 由此看出,在移动互联网便利条件下,通过制作和比赛,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提升,教师专业魅力和成就得以展现,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高智能和便捷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更新了课堂教学更是展现了,拓宽了教师成长的新路径,顺应并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规律。
微课的出现,不仅强烈地冲击了古板、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现代化的教学提供了更新的模式, 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 但随着微课发展的不断深入,也呈现了很多问题:
1.形式重于内容, 使用率较低,共享性不高
应用性不强.共享性不高. 由于我国微课始于比赛,仅仅局限于比赛,导致目前微课的开发大多为参赛而为,而竞赛往往存在较大的“作秀”成分,重点为获奖为,实际的应用则未受到更多的重视。 据调查,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学生微乎其微。 很多微课参赛完毕即束之高阁,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国内各种各样的微课比赛是微课存在主要形式,学生对微课的需求未能使微课的制作者真正考虑,更无从谈及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所以,国内微课的表象形成了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真正运用微课教学的实践力较低。不能做到赛而致用。
2.炫技的成分过多,成本过高
纵观近年的微课作品,不难看出,过分地追求形式效果,过多追求技术炫技。 短短几分钟的微课,主讲教师频于更换服装,道具画面更迭频繁而疏于教学内容设计,是目前一些微课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好的比赛名次, 不惜重金聘请专业团队拍摄微课,使得微课制作成本大幅提高,而微课内涵的趣味性和指导性则放到了次要位置。
3.个别微课显示“课堂搬家”
微课的制作不是一般课堂的简单录像和搬家,是精心设计的点状课堂教学,通过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影像资源。 只具备了时间和容量上的短小,变成了90分钟课的若干个片段,没有内容上的精湛和凝练,更没有教学设计策略的编辑,不能称其为微课。
4.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未能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仅仅限于比赛,只有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发布微课作品的功能,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仍未涉猎,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微课作品的评价过于模糊,且评价无系统性,不透明,忽视了细化的指标,大众评价掺杂水分,有失公允。 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1.微课的制作要注重其时效性
微课的制作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符合观看者生理最佳负荷量。 微课时长是视频制作者首先要考量的因素。 中国微课的鼻祖胡铁生谈到: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会下降。2013年有关专家对我国微课大赛参赛作品进行了一项数据剖析,结果显示:微课的最理想时长为3-7分钟,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造成视频编辑制作的难度。 而目前微课的时长要求需要10分钟, 很可能影响学生者的吸收力。
2.强化微课的有效推广,提升学生学习微课的学习力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项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微课进行有效推广。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如校报,校讯,校园网、文化墙等向学生展示、宣传互联网微课。 目前,对学生来说,传播的最佳方式为手机微信群、QQ 群, 这种最简易方便的方式最易被学生接受和采纳,也是自主学习的最佳方式, 老师可以勉励学生借助自备的设备-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研习并进行互动传播。 多渠道宣传,积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学习的意识,将被动依赖课堂学习的习惯改为主动学习。 观念一朝发生了变化,习惯则成了自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对微课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将会提高,因此定会提升学生此项课程的学习力。
3.强化微课学习的技术支撑
强化微课学习的前提是需要学校为开展微课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校园网公共Wifi进行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需要完善的网络支持, 先进的校园公共wifi,是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技术保证, 滞后的自带设备和校园网络无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4.将重点从前置学习转化为内化知识学习
微课程当今被更多地运用于前置性学习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应强化微课程使用能力训导,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由敷衍学习转变为有效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内涵,提高学习力,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性,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关注微课设计制作的专题性与系列化
微课作为信息化的一种,应真正提高系列化、专题化的整体意识,大赛只是一个侧面,充分运用到教学当中,为教学服务才是微课的真正目的。 微视频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共为整体,应该形成系统和完整的课程内容。 目前微课制作过于繁杂, 似乎包罗万象,但不成体系,更无法形成系列化、专题化,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整合微课的制作,加强系列化、整体化指导, 如多个主题单元构成一个系列,或者一个主题单元项下形成多个视频组合,最后达到整体上和系列化的完整性。
6.拓展微课的可持续性发展
精彩纷呈的微课作品,充分显示了制作教师的独特的力,通过观摩参赛作品,我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为我们制作发展微课总结了经验,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微课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培训和指导,完善评价体系才能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通过应用-更新-再应用,使微课的扩展性、互动性和生长性不断强化,从而更大提升微课的质量水平和使用率。 直接、按需、便捷、有效地获取知识才是微课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7.注重微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充分达到资源共享
微课凸显其 “微”,便于交流和应用,要想使微课产生聚集效应,没有统一的管理无法达到共享交流,更无法促成系列性的学习影响力。 优秀的微课管理平台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功能和影响力,美国可汗学院迅猛发展可略见一斑。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进行微课程资源汇集平台、管理平台、应用平台、研究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和建设,最终达到微课资源的共享学习。
8.学生自己制作微课,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推动资源共享
陶行知先生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在用,学生有学习力, 更有创造力。 珍惜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略显滞后,枯燥的“填鸭式”、一人占用课堂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时感觉空乏无味, 减弱了自主学习意识,课后吸收内化成为空谈。 学生需要有亮点的学习和足够的兴趣,通过消化、整理和吸收,内化复杂分散的知识点,单靠教师短暂的课堂讲授远远不够。 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教师录制的微课形式单调、缺乏生动性,对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力度欠缺。 将微课制作由学生代替教师,使被动学习变主动创造,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通过电子信息平台推动微课的共享、交流和评价, 同时多元化评估学生在微课研习中的效果,并给与恰当的奖励,可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多方面培育大学生的本领和潜能,强化学习效果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让学生当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之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自学意识。 学生通过“客串”老师的角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仅深化了知识的理解,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冲击构建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学习理念产生了急剧的转型和深刻变化,微课程的涌现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的进步趋势,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高智能和便捷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更新了课堂教学,顺应并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但微课不能只限于制作和比赛,最重要的要用之于学,让广大的学习者使用到,通过体验-开发-创造,才能使微课产生聚集效应。 强化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教学水准和信息化教育本领,加快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速度。 打破校际壁垒,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共享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