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而后此术语经由巴尔特、米勒、布鲁姆、热奈特、里法泰尔等人的再阐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一个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学理论概念和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学研究方法。
在当代,“互文性”概念进入语言学领域,指语篇内语言形式的互文关系,即单一语篇在生成过程中,按照交际要素的要求,把各种异质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和编排,使之条理化的过程。“语篇互文性”强调任何语篇都存在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对任何语篇的理解都需参考其他语篇,从而把语篇从单一的空间引入由多个语篇编织成的坐标系中,为深入理解语篇的建构和阅读过程提供一个宽广的视界。
克里斯蒂娃将互文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1]14热奈特的《隐迹稿本》按照抽象程度、蕴涵程度以及概括程度递增的顺序将互文分为五种类型。[2]69Fairclough将互文分为“明确的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明确的互文性”是指“特定的其他文本被明确地吸收到一个文本之中”;“互为话语性”是指“一个话语类型如何通过话语秩序要素的结合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3]108这两种互文的区别表现在:“明确的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通过“引用”的方式把其他语篇的话语包含进来,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要忠实于原语篇,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复制;“互为话语性”是指不同体裁、风格、语体在一个语篇内的复杂关系。
本文中的“语体互文”是“互为话语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单个语篇中采用多种语体的语言形式,不同语体在语篇中或轮番出现或相互交叉或高度融合难分彼此的状态。
(1)这根桩子也是有用的,然而它不会呼吸,不会做梦,不会叹气也不会同情任何一匹无辜的马。甚至它都不想立得更直一些。立得更直一些不是会更好一些吗?一个点和一个面的最短的距离,乃是从这个点向这个平面所作的垂线……
——王蒙《杂色》
(2)1988年4月3日上海《文汇报》第三版星期文摘版国外见闻专栏里登载了这样一段消息:
“英国一位26岁的孕妇金·屈达士打了一阵异常猛烈的喷嚏……引起了她的阵痛,比预产期早了两个月……诞下一男婴,仅重二磅六安士……左图为正在打喷嚏的金·屈达士和她的情况已经稳定的早产婴儿……”
像这样一种具有国际新闻价值的喷嚏在我国实属罕见!不但月亮是外国的圆厕所是外国的香而且喷嚏也是外国的神气!你不服,你打个喷嚏看看,能不能造成早产?!
——王蒙《一嚏千娇》
以上两个语言片段从整体上看,都使用了文艺语体的语言形式,但例(1)中穿插进了科技语体的词语,如平面、垂线等;例(2)中插入了新闻语体的词句。因而在语篇中形成了文艺语体与科技语体、文艺语体与新闻语体的互文关系。本文关注的正是这种同一语篇中不同语体相互组合的“语体互文”的使用情况。
关于“语体互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巴赫金的著述中。巴赫金认为语言的使用和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密切相关,使用语言的每一领域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表述类型,这就是言语体裁。[4]140有些复杂体裁如长篇小说、戏剧在具体的文本中会利用各种形式把别的体裁(日常对话、小说)的表述纳入自身的表述建构之中。被引入的体裁会产生形变以获得特殊的性质,这种变化能最直接、敏锐、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不同体裁由此产生相互评价、应答的对话关系。
在语篇分析领域,米歇尔·福柯对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社会主体和知识的话语建构、话语在社会变化中的功能等研究非常引人注目。他认为语言是用来建构知识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的方式。谈到话语类型的互文关系时,他认为话语不仅反映了还建构了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不同话语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结合,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5]78福柯持一种建构性的话语观,认为话语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和构筑社会过程,在这里,福柯给予了“互为话语性”重要的地位:任何话语实践都要与其他话语类型共同使用,并以复杂的方式利用其他话语。
Fairclough注重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变化的关系,他试图将语言分析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讨论语言文本的意识形态如何再造现存的权力关系以及语言在权力变化中所起的作用。[3]2Fairclough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话语分析,并系统阐述了这一概念对于话语分析的重大意义。在他眼里,互为话语性就是将现有的话语类型重新组合构建成一个新的话语类型。这种互文性体现了它与习俗(文类、话语风格、行为种类)潜在的复杂关系,他们被统一构建,形成一个话语秩序。语篇中不断变换的互文关系对社会集体和共同体的身份建构至关重要。[3]123他同时认为,单纯从文本入手不能有效阐释互为话语性的生成过程,主张把互为话语性和霸权理论结合,这样可以有效阐释互文性的可能性和限制条件。他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认为这类语篇就是聊天、娱乐和表演综合起来的一种“混合文类”,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在语篇中辨认出不同话语类型的要素以及各种类型结合的程度。[3]64
语类侵殖理论也注意到了语篇内这种多体混杂的状态。Beebee认为每个语篇都会涉及一个以上的语类。Leithch和Roper认为电视上的广告谈论节目就融合了谈话体和广告体的特点。[6]15辛斌也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对体裁互文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任何语篇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新体裁产生的根源。[7]15
汉语语体学界对“语体互文”的关注反映在“语体的交叉渗透”研究上。这最早可追溯到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将语辞使用分为三个境界: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糅合的境界就已经关注到了语体在使用中存在着相互渗透交融的方式。[8]3
当代较早开始“语体的交叉渗透”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是语体学家李熙宗先生。他将“语体交叉渗透”定义为“不同语体间通过各自‘专用’表达手段的交流,将适于某一交际目的的手段,经功能改造而运用于别一交际目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语体包含有其他语体的某些成分,兼具其他语体的某些特点的一种语体现象。”[9]438李熙宗先生认为不同语体类型之间既有对立封闭性,同时又有交流渗透性。封闭只是相对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际领域的扩大以及进一步的分化,已经形成的、较稳定的语体有时难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就必然出现语体的渗透和交融。谈到语体交叉渗透的原因,他认为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10]432
祝克懿先生深入研究了新闻语体的交融情况,从传播媒介的变更、中西信息交流、大众传播目的、语体体系自身构建的需要等角度阐述了新闻语体交融的必然性,并进一步以实例阐明了新闻语体交融的基本类型。[11]187
综上所述,“语体互文”无论在语篇分析领域还是汉语语体学界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在语篇分析领域,学者更多关注的是“语体互文”和社会文化的共变关系,着重探讨这种现象对于话语实践以及交际双方社会身份的再造。语体学界的研究在关注“语体互文”形成的语境因素之外,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和客观描写的方法研究“语体互文”的结构形态和组合方式。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采用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对“语体互文”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先提出的,其专著《语用学新解》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使用观,对语言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维索尔伦认为语言是人类与生存条件之间若干顺应性互动现象的一种,语言不独立于使用者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人类在使用语言时会通过不断地选择,有意识地使话语顺应交际目的和使用环境。顺应论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核心概念:变异性是指语言系统为语用主体提供了各种选择的资源,确定了可供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人类语言的选择过程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下进行的;顺应性是指人类有能力从各种变异中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应该说,顺应论解释了语言顺应发生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探讨任何语用现象的框架。[12]70这种理论对于语体互文的运行机制和特征也有极强的解释力。
从变异性的角度讲,民族共同语的语体系统为语篇生成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
言语交际中,语篇是各种语体的外部载体。语篇作为言语交际中形成的话语成品,语体和语音、词汇、句等都是其生成过程中可供使用的语言资源。无论是否意识到,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都要用到一种或几种语体,正如巴赫金所言,我们娴熟地运用各种语体,但在理论上可能对他们一无所知。一个特定语篇,可以选择使用一种语体或更多种的语体。例如广告语篇中经常出现谈话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篇中经常使用公文语体、科技语体以及文艺语体的语言形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体类型在单个语篇中共存,就是“语体互文”。各种语体资源在当前语篇中或轮番出现或相互交叉或高度融合,呈现丰富的“语体互文”形态。
从商讨性的角度看,语篇在使用各种语体资源时,并非将各种语体机械地组装在一起,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下进行的,各种语体要相互适应,共融共存。
不同语体形成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语体风格。那么反差如此之大的各个语体如何在一个语篇中共存呢?我们看到,一个语篇中虽然有时存在多个语体,但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即某个语篇和某一种语体大体上存在对应关系,因此语篇中各个语体的地位是不同的:决定整个语篇语体归属是主导语体,其他语体则是辅助语体。主导语体在语篇中占居权威地位,对辅助语体进行制约,使其同化。辅助语体参与到语篇构建中来,很少以原生态的方式进入语篇,在主导语体的影响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完成对主导语体的顺应,从而使语篇达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语体共存共融状态。当然,辅助语体因其离开了原先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环境,其某些语言特征会被消解而折射出新的意向。以下面这个新闻语篇为例:
(3)太阳常年慷慨赠与地球的“礼物”,除了温暖的、明亮的阳光,还有神秘、危险的“太阳风”,壮观的极光便是其“杰作”,飘忽不定,会给人类通讯、导航和供电制造麻烦的极区高空等离子体云块也是它一手造成的。
——《新民晚报》2013-03-29
对于新闻语篇而言,新闻语体自然是主导语体,其他诸如谈话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都是辅助语体。上例中的新闻语篇由于报道了科技领域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了科技语体的语言形式(如极光、极区高空、等离子云块等术语),即以科技语体为辅助语体。我们看到,发话人在叙述中采用了比喻、拟人辞格,弱化了作为辅助语体的科技语体原有的严肃、客观的语体色彩,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特点,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实现了新闻语篇传递知识的语篇功能。
从顺应性的角度看,语体互文是实现语篇交际目的、获得理想读者的有效手段。如维索尔伦之言,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代表了研究对象的有密切关联的几个特征。但这三个概念并非处在同一个层次之上,顺应性属于更高级别的属性,是语篇在具备了变异性、商讨性之后达到的一个效果。[12]72可以说,语体互文在经历变异性、商讨性而最终形成之后,成为帮助语篇实现交际目的的有效手段和策略。语体互文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如在新闻报道、聊天和科学论文中,互文的功能就极为不同。[3]118我们将以新闻语篇类为例,探讨语体互文是如何帮助语篇达到其语用目的的。
一般认为,新闻语篇以客观、真实地叙述新闻事实为主要目的,其实在新闻叙事中往往暗含着说服因素。Van Dijk在谈到新闻叙事的劝说性时说:“即使读者、听众从语义上或语用上完全了解了我们所要表达的,这也只是实现了传播的一半的意图。我们还想要他接受我们所说的,即相信我们的判断,完成所要求的动作和执行我们的命令。用传统的语用学行话来说,我们的言语行为不仅要用语内行为功能,还要有言后之果。用修辞或言语传播研究的术语来说,这意味着我们是在劝说。”[13]85在新闻语篇制作过程中,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语篇制作人会根据语境的要求以及期望在受众那里产生的效果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叙事组织和铺排,往往会使用某些修辞策略。“语体互文”就是这样一种帮助新闻语篇发话人实现劝说目的的修辞策略。新闻语篇产生的整个言语交际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是发话人(即新闻语篇的制作者)、语篇信息、受话人(即新闻语篇的读者)。其中,发话人可控的只有语篇信息本身,因此会对新闻文本下足工夫。“语体互文”在提升信息的可接受性方面大有助益,它的恰当使用可使受话人对新闻语篇的解读与发话人的意图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这主要表现在信息的“简化”和“美化”两个方面:
(4)12月22日凌晨,中国第一颗碳卫星成功升天,备受瞩目。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称,此次发射还搭载发射了一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两颗高光谱微纳卫星。
在电气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大量信息和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标准,通过认真分析可以了解实际状况。在缺乏数据参考下,施工活动是盲目的,严重缺乏科学性,所以要自觉遵循,对实际情况有全面了解。另外参数对工程标准评估也发挥着有效作用,一定要符合规定要求,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参数制定要根据工程而定,体现出合理性,可以指导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由于数据类型多、内容复杂,所以要进行有效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方案。在参考的时候,数据信息和实际情况要相适应,看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便于对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
……
高光谱成像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光学仪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成像能力,能够对不同成分的光谱特征进行识别,谱段可由几十至几百个。
人们手中常用的数码相机,通常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来还原世界的色彩,而高光谱微纳卫星则分出了148个颜色,通过后端数据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数据立方,不仅有图像信息,可以在光谱维度上进行展开,获得图像上每个点的光谱数据,又可获得任一个谱段的影像信息。
——《中国青年报》2016-12-25
上面这个新闻语篇在报道中国碳卫星成功发射这一新闻事件时,用科技语体的语言形式对高光谱成像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解释,实现了新闻语体和科技语体的互文。新闻语篇的制作过程虽然表面看来是单向度的,但受话人的地位始终无法回避。语篇发话人总是期待一种完整的、积极应答式的理解,也就是期望获得最理想的受话人。这种语体互文站在受话人的角度,对其可能陌生的信息进行解释,使信息简化,从而提高了语篇信息的可接受性。
(5)一滴“南水”出安康
清晨的朝雾里,孕育自秦岭南麓的水珠“滴滴”,从山间探出头,晶莹闪亮。
她的籍贯上写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滴滴”将和伙伴们先到湖北,再经丹江口北上,流向千里之外的祖国北部。
可今早不巧,杨柳社区上坝村涌出一股生活污水,染黑了“滴滴”远行前的青衣。
洗个干净澡。石泉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刘强站在人工湿地旁充满自信。“滴滴”很幸运,2010年以来,杨柳社区在12.2平方公里水保生态清洁区内,建成了20座人工湿地,给污水“洗澡”,令其达到二类地表水标准。
重拾一身清爽,“滴滴”惜别故乡,汇入汉江在石泉境内最大的支流饶峰河。顺流而下,两岸高层住宅遥遥在望,县城5万多居民每天可要产生50多吨生活垃圾、6000多吨生活污水呀,“滴滴”有些紧张起来。
——《人民日报》2014-10-26
上面这个新闻语篇在报道“南水北调”这一事件时,全篇采用了拟人的笔调,虚构出一个主人公“滴滴”,这是新闻语体和文艺语体的互文。整个语篇文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与一般新闻语篇平实、浅易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给人特殊的审美愉悦。具有美感的事物往往更易接受,因此同样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可接受性。
综上所述,“互文性”概念被借用为语篇分析的术语后,被赋予了新的特定意义,为语篇的生成和解码提供了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研究框架,从而为汉语语篇研究和语体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语体互文”作为语篇互文性的一种类型,关注的是单个语篇中不同语体类型交叉使用、高度融合、相互适应的状态。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角度看,“语体互文”是语篇赖以生成的资源,各种语体在同一语篇中相互组合、彼此适应,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交际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发话人实现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
[2] 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 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M].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7]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
[8]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等.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 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 祝克懿.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2]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