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建构

2018-01-29 00:24李朝宝
初中生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育德实效性德育

■李朝宝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本文通过调研当前中学德育现状,找寻中学德育的低效表现,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建构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对策,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中学德育的全过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为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要把握学生的学情。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如刚出生的婴儿要吃母乳、牛奶一样。好吃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拿过来就给婴儿吃,因为吃了会消化不良。教育学生同样如此,我们绝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否则德育实效就无从谈起。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助人为乐,这也是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个别学生会说:“这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我为何要帮助他人呢?”针对此类情况,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德育基础,找准学生的德育“基点”,从“不妨碍别人”入手去要求学生。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要求太低了,的确如此,但是如果这个低的要求学生都没有达到,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在公众场合“不妨碍别人”,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将大有好转。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弱智”“蠢猪”这些侮辱性的话语,这种对学生人格藐视的行为会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误区。这种嫌弃和斥责,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同时也暴露出师德的缺失。作为教师,应当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尊重学生的品德差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改变传统说教方式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手段

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顺应了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这种只按德育目标而无视学生实际需求的模式,无法培育出新型的人才,我们必须找寻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指出:“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用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用情感生成内驱力,让情感伴随着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广远的意境中,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在智慧。”由此可见,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生活,让课程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就能体味出德育课程的“味道”。一是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真味”,品德教育在于形成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真实,真实的内容能启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二是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善味”,“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体味“善”的过程,就是将“善”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拥有善从而完善人格;三是通过情感体验,体味出德育课程的“美味”,品德课程作为铸造灵魂的课程,它教会学生审美,这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把这些美的元素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其次,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照抄照搬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善于思考的创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知识,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体现其价值。思想品德课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好奇心来自于问题,问题能促使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才能自尊自信、意志坚强?在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如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在面对诸多人际关系时,如何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带着问题去反思,在反思中寻找结论,在反思中反观内心。问题推动反思,反思是寻求解决问题合适、合理、合情的路径。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教育者就是调音师。”

首先,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其学科专业素养。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得成为这样的人。教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素养,是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课堂的教育质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教学技巧、组织能力,也要求教师具有合理应用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精湛的学识、方法、教育艺术来影响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每个教师只有提升自身学科素养,才能实现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要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育德能力包括端正的育德观念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可以说,育德能力是由德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提高教师育德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在育德过程中要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提高教师育德能力的路径:一是要接受继续教育;二是开展育德研究;三是要勤于德育实践。

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根本

评价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纵观各校的经验教训,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德育评价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要保证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被评价者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体系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联系。

首先,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主要目标。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回应了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解读。能否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其背景、要素及培育路径。二是要细化分解。学校要把总目标细化分解到德育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及其关联度,有计划地细化分解为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是要融合渗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到每节课堂里,要做到“优化观”和“整体观”并举,既要统观教材、优化选择,又要通盘考虑、彼此兼顾;四是要内化践行。学校德育工作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又要让其外化于行,既要借助先进的德育理念,又要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载体。

其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要做到德育评价的科学化。即中学德育评价既要评价德育实践的阶段性效果,又要考虑德育的基础性和过程的发展性,科学评价要做到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简单只看到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生德育基础性和发展性进行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表现,还要看其未来发展趋势。所以,中学德育评价不能简化为鉴定、选拔、表彰等内容,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要实现德育由低效走向德育实效,就既要注重德育内容的基础性、过程的体验性、伦理方法的可接受性,又要构建新型的育人理念。基于中学德育实效性建构策略,就是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升教师的素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发展需要和德育目标的协调平衡。我们要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育德实效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