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航标

2018-01-28 11:06吕定方
关键词:指导意义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吕定方

【摘要】 毛泽东主席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及其成就——毛泽东主席诗词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实质,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喜读评,常积累,巧点化,求创新,在语文素养的要素诸如语言态度、语言积累和读写实践等方面,或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上位观念——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维度上,对语文教学实践有莫大的指导意义。(谨以此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5周年)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107-02

一位熟知毛泽东主席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曾经说过:“毛泽东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而作为开国元勋的毛泽东主席,其政治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由此可以见得在外国人眼里毛泽东主席的诗歌成就。龚国基先生在《毛泽东主席与诗》的前言中引用中国毛泽东主席诗词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首届毛泽东主席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说:“以数量不多的诗,而能在一个产生过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伟大诗人的古国里自铸伟词、自开奇葩,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诗人,也只能首推毛泽东主席了。以其极富中华民族特色却未免有些古奥的诗词形式,描写中国人的生活与感情,抒发革命家的理想和襟袍,却能在国内外当代读者中传诵不衰,形成说诗者众、研习者盛的时代景观,环顾宇内,不能不承认,也只有毛泽东主席了。”当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在山城發表,一时洛阳纸贵,成为诗坛盛事,惊得蒋介石动用所有的笔杆子写诗文想压倒毛泽东主席的“霸气”,却无功而罢。可以说,毛泽东主席诗词因其才气、“霸气”而独步现当代,光照后世,为光辉灿烂的湖湘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永久的骄傲。

对毛泽东主席诗词的研究,不少名人大家既细致又深刻,笔者不敢侈谈,只能就与自己教学相关的一些东西作点粗浅的论述。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早已引入教材,利用拓展阅读的机会,与学生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的风格与文采,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思考与实践中,个人认为,毛泽东主席之诗词艺术及其精神实质对理解、操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语文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品格与态度决定一切

深受毛泽东主席敬重的鲁迅先生通多国语言,他的著作和中文译本人们当时竞相购买,当然是因为他汉语言功底深厚,但更是因为有民族之魂,他爱国,爱国家的语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有这种对汉语的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他的汉语言功底焉得不深厚?

毛泽东主席也不例外。

对祖国及其优秀语言文化的由衷热爱与坚守,不仅是毛泽东主席政治成就的一个基础,也是形成其诗词造诣的强大的内在动力。1976年元月1日,毛泽东主席对邀请自己出国旅游的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和女婿戴维说:“在我看到中国更多的地方之前,决不会到外国旅行。”“中国和苏联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这绝非保守或夜郎自大,而是一种民族的自豪与自信。应说明了83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依然是这样爱着、依恋着那令他豪情澎湃、诗情满怀的祖国大好河山。他的民族品格与个性令人惊讶与敬佩,所以戴维说:“十里之外就可以闻到他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主席是一个民族英雄,也是一个民族诗人,一个“韵在骨子里”的民族诗人。在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推行白话诗文、学习西方诗文艺术,甚至有些矫枉过正时,毛泽东主席依然砥柱中流,坚守和发展着中国传统诗歌。到了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他自己读写的诗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诗歌,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尤其是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影响到国内外,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应是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与“术业有专攻”之结果吧。

米卢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可以说是毛泽东主席用赤诚的民族品格浇铸而成的,因而光照千古。回到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态度,形成语言学习的必备品格,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由衷地认同与接受,既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效能,何乐而不为?借重毛泽东主席诗词的精神实质,一方面可以利用伟人的榜样力量,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传统诗词文化的育人功能,这对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美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

广博的积累是毛泽东主席诗词造诣的坚实基础。列宁指出:“亚平宁平原上是没有勃朗峰的,只有阿尔卑斯山上才有勃朗峰。”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可谓中华优秀文化这一山脉上的一座“离天三尺三”的高峰。

毛泽东主席究竟读过多少诗词?曾在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故居帮助毛泽东主席管理图书的张贻玖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除解放前读过的和外地借阅的以及重复部分,他读的诗词可达1662首,涉及的诗人约415名。但解放前有关毛泽东主席阅读诗词的珍贵资料大都流失,已渺不可查,有人估计,他一生阅读过的诗词曲赋在2000首以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厚重的文化积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成就也不难理解了。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语言积累中也有实践的因子,因此它不仅具有“米”的意义,还有促成“巧”形成的作用,实为一举两得。不仅如此,语言积累还影响着语言品质(如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和语言行为。当然,积累的多少与质量也影响着另外几个语文素养要素(这里指语言体验和语感能力)。因为只有读多了、记多了、体会多了,才能对语言材料做出恰当的理解、选择和批评,从而具有美好的语言体验,也才有可能具备迅速而准确地捕捉语言的含义的语感能力,这可以使人伴随联想与想象,在省略了分析、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过程的情况下,直接、高效地感知语言的含义。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修为啊!当然,语文素养不是单纯教出来的,而是引导学生将祖国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内化过程将伴随生活、学习乃至生命进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没有终极,只有层次上的差异而已。但必须明白,既然是素养,就必须常抓不懈,直到不断产生成效。也就是素养必须有一个学习、积累、掌握、形成、巩固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最终建构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框架或系统。

三、读是理解与传承的基础,评有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毛泽东主席的读诗、评诗与改诗是其对中华优秀诗歌文化的守正与创新的典范。喜好诗文的毛泽东主席,不仅读得广,也读得深,读得细,从而评得中肯,写得独到,这纯乎是妙手应得。毛泽东主席评诗是专注而虔诚、很有见解且有传承意图的。他生前对其子女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一九五四年在北戴河,他还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主席喜欢曹操,可以说是到了骨子里,透视《观沧海》与《沁园春·长沙》,笔者几乎看到是同一个人以其伟大的形象独立于天地之间。但曹操看天地是用仰视的视角,其诗中的时空宏大而神秘。而毛泽东主席由于逐步立足于时空高处,他看宇宙则是由仰视到俯视。如果说一句壮志满怀、气韵沉雄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有仰视的影子,那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已经纯乎是俯视了。到了《沁园春·雪》,毛泽东主席透着一种自信、豪迈,其意气干云,雄视古今,已远远地超出了曹操的慷慨悲凉之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读写飞跃。

四、生活实践可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从而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

过去看了毛泽东主席诗词的注解,我们很容易發现古诗词与毛诗词有源流关系,于是就联想到“学问入诗”,“滥用典故”之类,“文人相轻”味就来了,甚至还觉得他似乎在仿写古诗或套作古诗。估计持这种观点的还会有。仔细想来,应觉不妥。毛泽东主席一生读书甚多,博闻强志,诗词曲赋,经史百家,烂熟于心,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毛泽东主席胸中荡漾的都是中华诗词文化,说话、写诗文岂有不牵涉之理?难道还要求他用外国词句、典故不成?其实并不是说用典故就不算本事,笔者认为,典故在原作者可以是启示点或契机或材料,而在读者可成为共鸣点或与作者会心的起点,只要不用生僻典故,用典故不仅能丰富诗文内容,而且能引起共鸣效果,能“调动读者已有的审美经验,造成一种情绪氛围,使作品产生更好的效果。”还能拉动古文化知识的积累。若真能做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不也是诗史佳话吗?

王国维说得好:“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主席引用典故,不是“故意”,而是“自然”,是古典自然进入他伟大的境界。他不是专业诗人,只是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他的诗词都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与积蓄在胸中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累相激发时喷薄而出的千古绝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晶。从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用典,不如说是“英雄所见”,换句话说,这种“英雄所见”也是毛泽东主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守正和创新与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交融的写照,是其在伟大实践构建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正如《宝莲灯》中的沉香,“灯人合一”后神力大增,不可抗拒,毛泽东主席诗词是天地、人文融化在心中,并在伟大人格的激发下的自然流露,这也自然有了他自己的境界和语言系统里,至于引用、化用的典故,在这个境界与系统里,只是缩小成一个一个语言文字符号而已,而语言文字符号是共享的,又有谁能说,这个词典的某某词我已用了,你们不能再用?

结语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毛泽东主席诗词艺术形成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喜读评,善积累,巧点化,求创新),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诸环节多有关联之处,不断给人以启迪。或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上位观念——语文核心素养(10)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维度上,甚至四个层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上,对语文教学实践有莫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要具备爱国爱国语的热忱态度去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再就是要靠真挚的语文实践的习得去不断补充,去个性化审美、去批判性思考,去理解,去归纳、传承与创新。大而言之,中华文化能源远流长,恐怕应归功于这一点。因此,毛泽东主席诗词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实质将永远是战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①之畔的一名语文教师的不朽的航标

注释:

①“没有航标的河流”指潇水,叶蔚林先生曾以其为背景写过一篇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本文用以点题,也有自嘲之意。

[ 参 考 文 献 ]

[1][2]树荣,金城.毛泽东主席轶闻录[J].P329、333、335,法律出版社,1989(1).

[3]陈晋.毛泽东主席与文艺传统[M].P32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张贻玖.毛泽东主席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J].P3,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5).

[5]刘忠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R].2003(7).

[6]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了望[J].1983(12).

[7]龚国基.毛泽东主席与诗[M].P431.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6).

[8]郭建勋.论楚辞在汉代代盛行的原因[M].论文写作概论.P271.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4).

[9]龚国基.毛泽东主席与诗[M].P3.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6).

[10]曹公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多与少
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