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妍:“妈妈,明天天气怎么样?”妈妈:“明天阴天,可能会有中雨,你要多穿点,不然要感冒了。你上次就是不听话,让你多穿点不穿,结果感冒发烧,在家里休息了两天,落下了一些功课……”小妍:“哎,我只想知道明天的天气而已!”
小妍:“妈妈,这道题目有点难,我不会做。”妈妈:“这道题前两天不是刚做过吗?你肯定是没好好读题,你要是仔细读题肯定能做出来,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认真。之前就告诉过你,做题目前一定要先认真读题,然后再做,你看你就是不听……”小妍:“妈妈,你只需要告诉我怎么做就可以了!”
妈妈的唠叨就像紧箍咒一样,令可怜的小妍无处可逃。
父母时刻跟在孩子后面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受一点累、吃一点苦,他们的唠叨里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希望孩子在他们的唠叨里健康成长。大部分孩子表示受不了父母的这份爱,甚至有些孩子对这份爱开始产生反感。父母的唠叨是为了孩子好,那为什么他们不领情,甚至心生反感呢?
亲子专家把“唠叨”分为四种:关心式唠叨,举着关心孩子的旗帜,实际上是不放心、不相信孩子;命令式唠叨,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去做事;习惯式唠叨,唠叨已然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发泄式唠叨,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喋喋不休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哪一种唠叨,时间久了,孩子都会感到厌烦,因为唠叨里充满了不信任、不理解,话语间夹杂着不满意、不愉快。如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听音乐,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不要听了,听音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快去做作业。”父母的本意可能是让孩子先完成作业再听音乐,可自动化的言语脱口而出,除了唠叨的话语好像没有了其他词汇。其实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课已经很累了,想先休息一会儿再去写作业。最终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唠叨而去写作业,但心里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学习效率并不高;或者故意对着干就是不去写,导致家庭战争爆发。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在你耳边反反复复地说同一句话或同一件事,你的心情会如何?但身为父母,就算孩子不愿意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唠叨。有一点父母始终心存疑惑:孩子小的时候可乖了,说什么都听,为什么长大了之后就不愿意听了呢?在婴儿阶段(0~3岁),孩子的大脑不断发育,大脑语言神经需要接受外界的刺激,这时父母的“喋喋不休”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帮助的;同时,由于记忆力不足以及大量信息的涌入,许多信息容易遗忘,这时对孩子进行话语的重复是非常有价值的。重复有很大的用处,但是重复和效果的关系成倒U型曲线:重复达到一定数量后,效果反而下降,随后重复得越多,效果就越差。心理学中的超限反应也说明了重复的副作用,超限反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烦或逆反现象。通俗点说就是,你越是对孩子唠叨,孩子越是不听,甚至会和你反着来。
爱唠叨的父母之所以喜欢唠叨,一方面是习惯用唠叨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可能是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我们每天都在和很多人沟通,但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对所沟通信息的理解一致、准确、无误时,这样的沟通才算是成功的。而唠叨是单向的,是父母一厢情愿的,孩子根本没有在听或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觉得沟通是由父母到孩子单向进行的,实际上,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只要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父母不需要思考,唠叨的话就脱口而出,这种行为叫自动化反应。有些父母也已经意识到唠叨是个不良习惯,唠叨的效果不佳,但怎么打破这种自动化行为的困境呢?第一步,觉察唠叨。如果你觉得觉察有难度的话,就请孩子帮忙,让孩子及时告诉你是否唠叨了。第二步,中断唠叨。觉察唠叨比较容易,难的是觉察以后是否愿意打断自动化反应,及时阻止唠叨脱口而出。可以试着忍住原本要唠叨的话,然后做几个深呼吸,如果实在控制不了就暂时离开。第三步,重写剧本。可以打一个腹稿或在记事本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一定要突出重点,删除没必要的话,最后简洁地表达出来。第四步,他人评价。请孩子或配偶对你每次的对话进行评价,并请他们告诉自己是否唠叨了,哪些地方还可以简单明了。第五步,自我反思。一定要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唠叨,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就事论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听。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很多时候父母何止说了三遍?如孩子喜欢赖床,父母每天早上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起床,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孩子却躲在被窝里无动于衷。是这件事情不重要吗?这件事情很重要,问题出在父母选择的时机不对,说的遍数不对。如何就一件重要的事与孩子展开交流?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至少是孩子清醒的时候,然后坚定、明确地告诉孩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早上起床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负责按时叫你,起不起、何时起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以后只会叫一遍。”这样说不仅体现了此事的重要性,同时避免了上面所说的超限效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可以提前准备好简洁的“台词”,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严肃地和孩子交流。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一次只说一件事,一件事只说一遍,不重要的事情不说。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亲子之间更需要沟通。父母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父母可以试着在和孩子沟通时尽量少说多听,如果不得不说,可以把唠叨句型“你看你……”“你总是……”换成“对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好些……”,尽量少用命令式句型“你应该”“你必须”“你要这样”。这样不但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而且尊重了孩子,让孩子接收到父母的爱。除了句型要调整,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姿势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沟通时家长应和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语气要和蔼,娓娓道来比大呼小叫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