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互赖指个体能知觉自己与他人是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一种心理倾向。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要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在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的同时,还要为自己所在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成果负责。
积极互赖有5种外在形式,主要是目标互赖和资源互赖,其次为奖励互赖、角色互赖、任务互赖。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学生都承担双重责任,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组能完成任务,更容易达成生涯辅导的目标。小学生涯辅导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以及适应社会和独立生存的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尤其强调个体一生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如何进行协调和整合。在辅导中,既要关注个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最终让每个个体在群体中都能找到相应位置。
积极互赖策略在生涯辅导教育中具有可操作性。理论上,美国舒伯等人研究发展的生涯规划理论,认为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建立适当的生涯观念。这一学龄期学生的生活环境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学校,人际交往的对象从长辈转换为同龄伙伴,学生开始意识到要想在群体中被认同和接纳,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必须勤奋学习,这样才能获得自主感。积极互赖心理模式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感到来自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愿意继续在互赖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基于积极互赖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基于学习者性格、兴趣、能力因素合理搭配的协同小组,推进积极互赖的构建。学生通过任务分配、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小组多元讨论、相互评价、合作竞争,达到取长补短、启发激励的效果。
积极互赖中的目标互赖,指每个个体都能聚焦最终目标,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只是总目标的一部分,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所有个体共同努力。因此,教学上目标互赖的构建,有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
引导学生聚焦目标,需要在协作中合理运用互悦机制。在“职业大舞台”生涯辅导课中,一些喜欢吵闹的学生组成了一组,教师担心他们会影响课堂纪律。但在后续活动开展中,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糟糕。课后分享中学生A说,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学生B说,组长分工合理;学生C说,我们都想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一种启示,通常我们习惯于使用“同质或异质分组”,但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可发展性,使同质、异质很难简单划分。这时候不妨合理运用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吸引律”(互悦机制),减少人际事件和心理冲突,更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积极互赖中的资源互赖,指每个成员都只拥有某种资源,为达成总目标必须分享、收集资源,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达成生涯辅导目的。资源不单指“学习资源”,还包含“智能资源”。
如生涯辅导课“我是社会一分子”设定的目标是根据职业角色提出解决“共享单车问题”的措施。一开始,每个学生都能提出建议,但多数停留在原有认知层面,如“保护爱惜公共物品”“宣传文明骑行”等,这些措施虽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达到本节课预设目标。课后反思发觉,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基于自身原有认知结构、基本图式和生活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若想推动认知水平的深化,就得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后续教学中以资源互赖进行分组,让拥有不同“本领”的角色一起讨论,从而得出如“设计出能自动泊车的单车”“拍摄有创意的宣传片”“规划城市共享停车位”等更为精彩而具有实效的答案。学生们可以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与他人的分享中拓展知识面,以弥补自己的认知空白;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扩展发散性思维,最终提升综合学习能力。资源互赖的过程是一种初步的社会文化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是社会适应的一部分。
积极互赖中的角色互赖,指为完成任务,每个个体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联系的角色任务,以使责任具体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行业汇报”一课中的任务是选择一个行业,并从报纸求职栏中归纳此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特质。但在汇报时发现,真正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很少,探究原因是任务难度超过了学生认知负荷。如何既达到教学目标,又降低难度呢?后续教师采用了角色互赖模式,即利用角色分工,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汇报员、记录员、计时员等相关角色。这样可以在内部认知负荷总量并无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角色任务的分配和学习的交流,将内部认知负荷进行分配,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内部认知负荷就相对减少了,从而实现既降低难度又完成任务。
积极互赖中的任务互赖指创造一种劳动分工,每个学生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项任务。如在“行行出状元”一课中,每个学生只阅读其中一种职业的简介,如果要掌握全部内容,就必须依赖其他同学,通过相互学习才能实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氛围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收获个体的进步和成功,最终感受到集体的认同感。
但是在任务设计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任务需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挑战成功;其次,采用组内评等级、组间评积分的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享又有分担;再次,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给予积极指导,并提供一个全员公平参与的机会;最后,在学习效果评价奖励方面,要强调个人成绩和与小组合作成绩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