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革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接力,而高校体育专业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培养体育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提高体育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而体能训练是各项训练的基础,需要强化其训练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对体能训练课程积极做出改革,提升其训练效果,实现优化体育专业教学成效的目标。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学生体能训练课程,可以满足专业的教学结构需要。体育专业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并且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导致学生缺少根据自身能力设计体能训练计划的能力,影响其体能素质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能训练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加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参加实践的能力;同时,在体能训练中学生可以认识到体育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了解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提升训练效果[1]。此外,开设体能训练课程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质,提升其运动技能。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合理的体能专项训练、负荷训练,借以改善学生的身体技能、提高器官功能、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提升体育专业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和高校共同得到发展的机会。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积极开设体能训练课程至关重要。
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体育专业体能训练涉及的专业学科较多,为保证训练效果,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体能训练、体育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并且避免训练内容出现重复。例如:教师讲解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等相关训练指标时,需要将身体机能训练方法、身体形态训练方法作为重点内容,并且避免二者之间重复性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训练[2]。在训练学生力量素质时,教师应重点组织学生训练已经经过科学整合的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知识,并且明确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而在讲解肌肉力量的提高方法、影响力量大小的因素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则需要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技术动作发展自身力量,并使其得到提升,这才是体能训练的重点内容,避免出现本末倒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中,因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各学科之间存在重复性内容,需要教师整合各学科内容,总结科学的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能训练,避免学生接受大量的训练后体能没有明显提升。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课程独立存在,是人们现有体能训练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同时具有理论特点和实用特点,并且重视实用性特点。因此,体能训练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实践则是体能训练的重点,即教师需要重视体能训练方法和内容上,加强训练方法和内容的指导,使学生在经过理论教学、实践技术训练之后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操作能力,并将体能训练中学生掌握的原理、概念以及方法等应用到更为专业的训练中[3]。例如:高校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出早操,而此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不参加学生统一的早操,而是接受本专业的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的训练。这样体育专业的学生既没有影响高校要求学生出早操的制度,又在此时接受更为专业的体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效果,并且通过实践训练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课程中,考核制度的设计发挥重要作用,其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设计的考核制度需要在内容上保证其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并且能够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同时,考核制度与体育专业体能训练不同阶段的目标结合,充分体现出考核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发展[4]。体能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和考核内容,应在考核中进行重点体现,而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则应积极采用考核的方式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好胜心,从而提高其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保证考核方法和内容的有效性以及客观性。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专业体能训练考核制度中包含的内容,应从以下几点分析: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与自己相比是否进步、身体综合素质、体质水平变化等,实现考核的横向与纵向交叉结合,保证体能训练考核的效果,发挥考核制度的作用。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学生发展,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体能训练作为基础,故此,笔者提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实践训练内容、科学设计考核制度等措施,用于体能训练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体育专业综合素质,优化体育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使学生和体育事业同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