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朦,罗国庆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学生群体的理想特质和结构,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对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产生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因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现实矛盾,出现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共同理想背道而驰的现象,其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构筑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理想群落,将其多元化的理想统一于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中,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列宁指出:“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1],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现实的自觉向往和追求。从其特征来看,一方面,理想对现实具有前瞻的反映性,其不仅反映现存的现实,又指向未来的现实;另一方面,理想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其“既是对现有现实肯定中的否定理解,又是对现有现实否定中的‘有’的向往和追求。”[2]相对而言,“现实是以本质存在的必然性与时空运动的扬弃性表现流变的当前呈示,包含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真实势能,也包含着由社会人意识动机与价值求取导致而来的矛盾难题。”[3]
理想和现实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有着严格的理论界限又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即主体的能动性活动)实现相互转化。
理想和现实的相互依存关系,导致社会成员常陷入矛盾中,或屈从于现实,或醉情于理想追求。然而人只有以意念征服现实,才能创造出新的世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而言,理想要比现实更有价值。由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关注点不一致,导致其理想的内容和作用差异较大。历史地看,知识精英阶层的理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作为未来的知识精英,高校大学生的理想将是未来社会知识精英阶层理想的征兆,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强调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强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的求学已经退化成一种功利性活动,忽略了知识本身应该赋予人的丰富的思想熏染,理想信念缺失,其价值观和理想与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弱化,个人主义至上。从根本而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经济人”属性日益突出,“道德主体”的地位下滑。在个人利益方面,其从“经济人”假设角度出发,坚持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专注于利益得失;在集体利益方面,其又根据产权理论和集体主义行动的逻辑等西方学说,认为由于产权不清晰导致“集体”没有特定主体,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失效等叠加效应,导致集体成员可能不为集体的利益真心付出。理论上,“经济人”的上述困境,完全可以由“道德人”予以纠正。然而,相对于“经济人”来说,“道德人”理念却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和道德体系的瓦解缺乏说服力。所以近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因为奖学金、荣誉、工作机会等原因而变得具有攻击性的现象,这些都是精于个人利益的算计而忽视了整体利益维护的表现。
其次,部分大学生目标日益多元化,共同理想重建艰难。不同专业、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社会活动范围和关注焦点,建立起具有鲜明个人和专业特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理想,呈现出碎片化和多元化的色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理想尚未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架构,同时,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部分大学生会为各自理想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一些争论,忽视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的耦合。
再次,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追求,忽视社会责任。一方面,他们的理想逐渐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更着眼于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外在“事功”。以专业为例,经济、技术、金融、管理等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在高校受到热捧;而人文专业等关乎人类灵魂的领域则持续遇冷。另一方面,其社会责任感薄弱,只求活在当下而不去考虑身后名。
第一,人的异化促使当前中国部分在校大学生理想低俗化。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认为,“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颠倒的完成了;现代生意经世界的奴役,即一种完善、发达而普遍的出卖,比封建时代的农奴制更不合乎人性、更无所不包”。当前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马克思笔下的“异化”也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屈从现实,其劳动逐渐沦为谋生的手段,从根本上说,该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或群体,而是当前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困境。在校大学生其“本我”不断受外部世界的“压迫”,成为现实矛盾的“奴隶”,个人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社会转型导致的心理紧张加剧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理想下滑。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旧有社会秩序正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传统文化间歇性断层,现代文化尚处于建构之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在校大学生亦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而导致恐慌感和无力感。在不少大学生看来,唯有丰厚的物质才是其人生安全感的来源,理想必须也只能屈服于物质追求。但是过度地依赖于物质,只能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并在物欲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西方价值观入侵干扰当前中国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影视、新闻、宗教等方式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当前中国高校引进西方的教材和教学培训课程愈来愈多,西方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对中国文化的排斥日渐明显;另一方面,中外高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文化的展示和体验,西方文化对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愈益深刻。
第四,教育中的某些弊端对于大学生理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和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承担着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只关注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表面上看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如火如荼,实际上却并未真正达到课程教育的目的,高大上和空洞的理论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瓦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防范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侵蚀。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宣传力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关键是要深入人心,要积极寻找其与大学生多元理想的目标和价值共同点。同时,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应加以严格区分,严厉打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防范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同时,对于社会上别有用心传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不良公民,应给予法律制裁。
第二,增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现状,为社会注满正能量,增加人文关怀。如: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为支撑保障个人权利,保障社会对大学生个体权利的尊重;企业需提升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关心员工的发展;个人需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更加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提升大学生话语权,为其把理想变为现实提供平台支持,尤为关键的是社会应包容大学生个体独特性,理解大学生,能对个体失败持宽容态度并鼓励其不断进取。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和创业帮扶力度。理想的实现需一定的经济保障。随着社会转型,中国不可逆转地进入风险社会,大学生追求理想的成本会相对提高,因此,有不少草根知识分子因成本过高而放弃了理想。鉴于此,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力度,同时也可考虑设置创业风险基金和其他圆梦基金,降低大学生追求自身理想的机会成本,使其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阶层结构性流动。“精英的正常合理流动是维持社会稳定、消解阶层对立的必要机制,保持精英流动渠道的畅通无阻是保证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4],“如果社会流动不足,出现代际的资源传递,精英群体不是循环而是复制,以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来确定阶层位置,在这种情形下,弱势社会群体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因此,国家应首先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建立健全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机制和权力评价惩戒机制,积极打破分利集团资本垄断的消极影响,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创造更为宽松和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
当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式微与其说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以西方为模版的现代化的外部负效应。因此,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吸收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制度和机制创新和建设,探索具有东方文明特质的现代化道路,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