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扬州“大学生城”的思考与实践

2018-01-28 21:28邵俭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委扬州学院

邵俭福,刘 芳

(1.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225127;2.扬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宝应225803)

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2015年)之际,市委书记谢正义发表《人民幸福,扬州万福》献词,首次提出“大学生城”这一概念。近年来,人们对如何建设“大学生城”的思考愈发理性,建设“大学生城”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应提高扬州本土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包括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提升两方面。

1 合理扩展扬州高等教育的规模

据2016 年统计,扬州有普通高校8 所,在校生人数82755,排在全省第7位。无论是高校数还是在校生人数不仅无法比拟宁苏徐,与常锡通(南通高校9所,学生数为9.95万)尚有不小的差距。当前,国家生育政策逐渐调整,我市“全面提升‘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水平,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战略稳步推进,从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都为扩展扬州高等教育的规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1 合理扩展规模

测算扬州高等教育的合理规模,有效降低盲目性,比较简易的方法是寻找一个直观的参照。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美国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达、非常普及,是我们借鉴和赶超的目标。据白宫发布的权威报告,到2020年全美人口总数约为3.4亿,预计将有1100万人在社区学院(类似于中国的高等职业学院)接受二年制高等教育,比例约为3.26%[2]。2020年扬州将与整个国家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时“总人口约为450 万(城镇人口315 万,城镇化率70%),如果比照彼时的美国发展水平进行核算,全市仅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就应大致为15万”[3]。这是极为理想的情况。

刨去扬州大学4 万左右的工程型、学术型本科学生,剩下的11万学生分布在高等职业学院或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应用型本科则比较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4],也非常契合扬州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发展汽车、机械、软件和信息服务、旅游、建筑和食品工业等六大“基本产业”需求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通常这类学校设计规模为1~1.2 万名学生左右,那么2020 年后扬州应当存有高等职业类学校9~11所,而目前扬州仅有7所此类学校,缺口非常之大,需要下功夫解决。

1.2 根据实际布局

有效解决2020 年后扬州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提前精心布局、多头并举。可以通过扩大应用型本科的招生规模、转型办学模式,也可以通过升格或新建院校等方式解决。

目前扬州高等教育的格局是1 所本科大学(扬州大学),2 所独立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3 所公办高等职业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旅游职业学院),2 所民办高等职业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依据当前各校的现状和特色,考虑长远的发展以及扬州社会各界的预期,笔者认为可作如下调整和布局——1所工程型、学术型本科,举全市之力支持扬大发展,尽早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人数稳定在4 万人规模。4 所应用型本科5.5 万人左右,其中广陵从当前9800 余人扩至1.2 万人以上,重点建设其机械电子,土木工程,医药化工、经济管理等专业;通达从当前8550 余人扩至1.2 万人左右,重点发展其电子科技、电器工程、通信软件和网络、自动化等专业;职大和江海升格为本科,职大从当前13600余人扩至1.8万人以上,重点打造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能源材料、交通物流、轻工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体育等专业;江海从当前的7200人扩至1.2万人左右,重点发展其机电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应用艺术等专业。4所公办高职院4.5万人左右,其中工院从当前1万余名学生扩至1.2万人左右,重点建设其石油化工、建筑、机械、汽车、电气、信息等专业;旅院从目前学生数8000 扩至1 万人以上,重点打造其旅游服务、餐饮烹饪、财经商贸、传统工艺等专业;恢复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建制,人数预定为1 万人以上,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护理药剂、环境监测与治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等专业;转型扬州技师学院为普通高职院,从当前学生数8000扩至1.2万人左右,重点打造其机电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2 所民办高职院1 万人,其中中瑞从当前的1000 人扩至5000 人左右,重点建设其酒管、餐饮、乘务、商务礼仪等专业;新建一所,预定为5000 人,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文化休闲、歌舞艺术等专业。

事实上,扬州政府和扬州市民也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扩建了扬子津科教园区,总面积达到22.38平方公里;在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成了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短时间内又建成旅院和广陵新校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划通达学院二期扩建工程和扬州技师学院的异地再建工作;扬州职大和江海学院的“升本工程”在市府和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已然处在冲刺阶段。当然,最终如何设计和布局,必须依赖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需要专业机构的科学论证。

2 努力提升扬州高等教育的内涵

2.1 学生合作培养

当前,扬州的各高校因为存在利益竞争,相互之间的合作寥寥无几,欲整体提高扬州高校育人质量,可以走深化校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之路。

(1)专业共建。尝试由扬州市政府牵头,组建高等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教委,该委员会由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构成,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既不凌驾于各校,又独立于各校,可以与市教育局高教处合署办公),统一筹划、协调各校专业共建工作。探索建立不同层级相同、相近或相关专业的上下衔接制度;试验同一层级相同、相近或相关专业的整合共建;探索构建专业淘汰机制,对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的、重复设置的专业,逐步予以撤销。此外,各高等学校还可尝试在办学模式中积极合作,如由一校的某一学科专业与外校的另一学科专业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可称为跨学科人才培养;一校的某一学科专业到外校较为优势的同一学科专业接受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的教育教学,以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称为分段人才培养。

(2)学分互认。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尝试由扬州市高教委主持开发一套全市通行的学分制系统,制定各类课程学分互认和转化的基本规则;其次,各校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修正,解决好课程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安排相互之间的衔接和融合问题,留有机动的空间;最后,各校宣传动员、鼓励学生从专业需要和自身兴趣出发跨校选课。当然,学分互认是建立在课程共享基础之上的,“对于课程资源共享依循‘先易后难’、‘开放—合作—共享’的逻辑层次划分,可按照先选修课再必修课、先公共课再专业课、先学科基础课再学科专业课的顺序来进行。”[5]各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共享课程的指导与管理,及时对学分互认和转化工作进行跟踪和改进。

2.2 教师资源整合

(1)教师互聘。优秀教师是全扬州的共同财富,各校通过互聘教师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发挥优质师资的社会效益。扬州市高教委可尝试建立“全城教师数据库”,综合各校提供的教师基本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给予每位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尊重教师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在优先满足自己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全城范围内统筹各课程的师资配置,各专业的师资组合;高教委、各高校也要鼓励自己的教师发挥能动性,在全城范围内承担工作量,除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单,还可以争取额外的课时。这样,有利于营造教师之间良性竞争的氛围,激发大家的上进心。此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辅之相关的配套举措,可以在考虑学校差别的前提下构建统一的教师考核标准,“将教师在其他学校的工作业绩也纳入考核范围,就可以有效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保证教师在其他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6]将来新进教师可以考虑先与扬州市高教委签订聘用合同,期满考核合格后再编入各所高校。

(2)科研合作。组建团队、集体攻关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常态,扬大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目前明智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扬大的经验在各大高校加以推广。二是由扬大牵头、多校参与组建各类科研团队。推广扬大的经验需要发挥扬州市高教委的协调作用,可以建立一定的利益补偿机制,鼓励扬大放下身段,从大局出发,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供其他各校参考。组建科研团队需要尊重个人独特的研究兴趣,能够让个人在团队中发挥功用;初期从专业角度建队为宜,各校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自由组合或定向安排,未来必须考虑到多学科集成、跨专业组合以攻关重大、复杂、巨系统问题。科研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如组队申报各类项目,协作攻克科学难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如旅院、职大的教师选择到扬大做访问学者,或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扬大的博导、教授也可以到其他几个学校挂职锻炼。本科学校教师以理论研究见长,而高职学校的教师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二者协同攻关做出的成果会更具创新性,更有社会价值。

2.3 管理协作互通

(1)领导协作。领导是学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消除可能出现的权责混乱现象,供给他们参与管理协作的持续动力,是各校领导能够实现协作的前提。消除权责混乱现象需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规章条约,而领导校际协作动力可能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可能来自于协作过程中获得的切实利益——各校的管理工作变得方便和高效,更应该来自于自身的使命感和教育情怀。领导管理协作的形式通常有“书记联席会议”、“校长圆桌会议”或“部门协调会议”等,内容可以固定,也可以临时决定。上级主管部门选配各所学校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书记、校长,各校选拔中层干部,均应当深层考虑学校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问题及领导之间的交流交往、共商共事的问题。

(2)职员互通。以高校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管理类职员是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引导、日常管理等工作。社会处在大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异常活跃,学生的跨学校交往愈发频繁,非常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甚至恶性事故,因此推动各校管理类职员的互通非常必要。在扬州市高教委牵头协调下,各校管理类职员定期召开碰头会,通报查找问题、协商解决困难,分享经验教训,在互相借鉴中形成管理合力,在管理服务中培养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各校管理队伍最终应当实现专业化管理,借鉴企业人事代理模式,新进职员只与扬州市高教委签订聘用协议,由高教委统筹配置到相关部门或岗位,不再属于具体学校的内部在编人员。

猜你喜欢
教委扬州学院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在偏城的山坡上
组织布局谋发展,老年教育诚可期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与海淀区教委签订承办亮甲店小学协议
持偈不如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