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与理论创新

2018-01-28 20:12任庆银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矛盾时代

任庆银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时期的各种矛盾,而认清主要矛盾最为关键。它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从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揭示新时代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总特征体现为“一个变,两个不变”。“一个变”是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两个不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内容没有变。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属于共时性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这些矛盾同以往社会阶段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于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新时代,以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核心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为主导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发展基本相适应的。但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此外,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这是我们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某些环节,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某些环节,通过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净化和革新,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全面、彻底破除以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缺陷和弊端。

(二)新时代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从矛盾的性质讲,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属于共时性矛盾。从矛盾的内容讲,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属于历时性矛盾。

新时代我们开展伟大斗争,其中对敌斗争是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一切分裂祖国、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都是我们斗争的对象。我们与这些斗争对象之间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敌我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进行不懈斗争。

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尽管错综交织、纷繁复杂,但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发生质变前是可控的,但有时也会发生转化,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抓早抓小。干群关系是一对矛盾关系。这对矛盾多数时候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有时也会激化。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和谐干群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关心事关人民群众的大事、小事、烦心事,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力求内部矛盾内部消化。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属于历时性矛盾。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本上是围绕“生存-生活-生命”的主题,沿着追求人的“初级意义-高级意义-终极意义”这样一条奋斗轨迹而变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以后,中国人民渐渐“富起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华民族即将“强起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透过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发展开始由“物本”视角转向“人本”立场,由以“供给”为主导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美好生活体现的是一种直观感受,意味着政治上有融入感、经济上有获得感、社会上有参与感、文化上有认同感、生态上有幸福感。美好生活意味着生命全域得以关注,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了我国社会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影响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前进方向。要解决问题,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所以,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至关重要。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的变化,都是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和表述框架的。顺应新形势,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把以往主要矛盾的表述转化为新时代需求侧更综合、更具概括性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把供给侧回应需求所存在的问题表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结构失衡。这些不平衡既表现在制度结构、阶层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供需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与生态结构等横向方面,还表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纵向方面。二是生产力要素中实体性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等要素)和渗透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占比不平衡。目前渗透性要素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称。发展的不充分包括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科技发展不充分、能源资源利用不充分、民生发展不充分等。这些发展的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能源、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和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等等。发展充分与否,直指质量和效益,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而发展平衡与否,直指结构状态,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2]。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蕴深远。

(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由人民争取生活必需品时代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时代的转变

“美好”一词包括“美”和“好”两层内涵。“美”(Beauty)指的是美丽、优雅;“好”(Goodness)指的是善、和谐。“美”指向个体,“好”指向群体。因此,美好生活既有外在的美,也有内在的好;既包括美的享受,也包括好的体验;既有个体表现的优雅,也有群体关系的和谐;既有生活的富足,也有精神的愉悦;既有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又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富足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品质加体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软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复杂是指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是指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层级的需要方能产生,随之人们具有了这种需求冲动,对这种需要的追求也就对人具有了激励性。新时代,我国人民将基本衣食无忧,温饱不成问题,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因此,更加安全、更加体面、更高品位、高枕无忧的美好生活成为人们新的需要。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幸福指数,更加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在乎本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由二元对立时代向多元有机共生时代的转变

在思维方式上,二元对立是一种以建构为主的“非此即彼”“有我无你”的思维模式,它关注的不是世界“怎么样”,而是世界“是什么”。而多元有机共生模式[3](p.616)以直觉体验作为基本的思维途径,以还原复杂的世界本身作为目的,关注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怎么样”,意味着生命之为生命的最大可能是起源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碰撞、拼贴,对话而不是独白,互生、互存、互栖、互养应该成为大千世界的根本之道。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的生存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观的感受和判断,因而人的本质也更加凸显,即人不是简单的生命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人、政治人、自我实现人。人们关注的重点从世界“是什么”转向了世界应该“怎么样”。思维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在上层建筑领域,在政治生活里,由二元对立向阶层多元转化。城乡之间也由二元对立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摒弃城乡孤立发展的理念,逐步消灭城乡差别,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过上美好生活。

(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党的工作由以国家为中心时代向以人民为中心时代的转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仅是衣食无忧,还有绿水青山和民主完善、法制健全、公平正义、发展全面。更高水平的需求要由更高水平的发展来满足,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达成此目的。这就导致了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党的工作从以国家为中心转移到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传统政治学的观点,国家是依靠武力维持特定疆域之上的主权政府及其人民的存续。在国家基本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处理权利的问题成为主要问题。政治不再是政治精英的专属,普通人也关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政治活动成为多元互动高度参与的过程。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家管理变为社会治理。

党的工作从以国家为中心转移到以人民为中心,从更加关注国家利益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利益,从更加关注经济效益转向更加关注社会效益。从以国家为中心转移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与我们党的世界观、战略目标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是一个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国际协调和平共处的合作的世界。我们的国际交往将不再是完全从国家或者政府的利益出发,而是从“自身发展为人民”,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和平的、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是要夯实社会基础,培育“个体的人”“大写的人”,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就是保证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受到尊重的,使人民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我们的国家公务员理论上是服务者,是被纳税人养活的,是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让人民大众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

(四)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由唯GDP指标时代向GNH指标时代的转变

我国衡量发展的指标一直是GDP独领风骚,这无形当中会导致靠拼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廉价环境来换取经济指标增长的现象。此外,这一指标主要是用以衡量经济发展,用以衡量社会的综合发展就不够了。衡量发展的新价值坐标是“国民快乐总值”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是用以检视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用以衡量国家成功与否的理念[4],用以衡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全面发展的要求愈加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需要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同质化的生活消费向异质化的生活消费转化,生活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需求类型日益多样化。同时,人民群众对权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种需求的保障是公平正义。从当下看,应保证代内的公平正义;从长远看,既要保证代内公平,还要保证代际公平,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利益。这就为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衡量发展的GNH指标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价值坐标。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呼唤理论创新

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了人民群众新期待。“美好新政”[5]呼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实施美好新政,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列论述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案和模式,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构建起关于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民群众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继承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的新的群众观和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不断造福广大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主义共富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起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心骨的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落实新的发展战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充分发展生产力,使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是动力,也是根本途径。创新离不开协调,做好协调方能有所创新。只有从全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谋划发展,协调城乡、区域、社会群体以及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发展,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走出一条文明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离不开改革开放。通过开放,让内外动力一齐发力。内生动力发力可以增强我国自身的造血功能;外在动力发力可以帮助我们增强造血功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治、共有、共享。核心是共享。共享是提升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认同感。党和政府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对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要令行禁止,治理懒政、怠政、庸政、乱政行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共享的理念在于实现天下大同,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共享,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成果与世界人民共享,建设“多数人的现代化”[6]。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式

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新时代中国将告别廉价发展时代。依靠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廉价发展方式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增速已迎来换挡期,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发展更稳妥、更扎实、更高效,体现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经济一枝独秀向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经济发展依靠传统动能向新动能支撑中国经济新天地转换。

发展不平衡,调结构。从横向维度看,我国存在着城乡、区域、阶层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贫富差距之嫌、两极分化之虞。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创新社会政策和制度体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等,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理的社会结构,实现经济从速度规模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从纵向维度看,我国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不平衡。要打破这种不平衡,实现本来与未来之间的有效衔接,保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势力均衡,就必须进行结构优化,走文明创新之路。只有立足中国、不忘本来,才能把握当代、面向未来,才能有效达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

发展不充分,补短板。发展不平衡意味着存在先发和后发的差别。后发的区域、部门、行业、阶层等在人才、资金、技术、民生、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欠缺,是整个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短板。要实现充分发展,必须实施创新工程,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关注效率,更要关注质量;既要调整存量,更要做优增量;既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体现为民生效益、生态效益等),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来造福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实现我们新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分“两步走”,即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通过实施“两步走”战略,我们可以实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实质性转变。新时代我国将加快以提高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矛盾时代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欧盟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