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翻译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

2018-01-28 19:36
统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效应考试大学

李 旭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反拨效应的相关研究

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s)是指测试对教学及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反拨效应特指语言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西方语言测试专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反拨效应进行研究,Alderson和Wall(1993)[1]提出的15个反拨效应假设构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反拨效应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别,但他们都提出“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这一核心概念。在反拨效应的模型研究中,Hughes(2000)[2]将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分为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认为这三者都可能使教学受到考试的影响,并讨论了三种机制的运行方式。借鉴Hughes的反拨效应三分法,Bailey(1996)[3]在“反拨效应基本模型”研究中提出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存在相互作用的观点。Shih(2007)[4]利用反拨效应模型考察了影响学习的各因素及其方式,强调了各种复杂因素与考试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以上基于教育系统或课堂教学的模型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此外,Green(2007)[5]对反拨效应价值模型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反拨效应性质”“可变性”“力度”等重要变量,使模型对反拨效应的作用机制更具解释力,为早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层面对反拨效应进行了探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拨效应的研究程序和综合理论模型。金艳(2000,2004,2006)[6-8]、亓鲁霞(2001,2007)[9,10]、辜向东等(1997,2007)[11,12]从高考英语入学考试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等方面研究了反拨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奠定了反拨效应研究的基础。唐雄英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试的实际情境进行了反拨效应影响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陈晓扣(2007)[13]研究了反拨作用的概念、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以及激发反拨效应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反拨效应研究程序和理论模型。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翻译题型改革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一项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已实施二十多年的全国性大规模标准化常模参照性考试。2013年8月,教育部对该项考试进行了改革,目的是衡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改革主要体现为实用性增强和题目难度加大,尤其是翻译题型发生了变化,由单句汉译英的形式调整为段落汉译英,且考试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分值占总分的15%,翻译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地理、风土人情及社会风俗等。CET-4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英语水平认证考试,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反拨效应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翻译比重的提高和内容的调整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提到历史的高度,说明测试的重点逐渐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应用能力转变,这意味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和目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目的语进行大量单词和句型的记忆与操练,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占据了跨文化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外语教学更多地强调纯语言的转换能力,或者把跨文化教学理念单纯地实践为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这种教学导向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语言学习基本上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难以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此外,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教材依赖程度较高的特点,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多是为语言点教学服务,存在文化学习内容单一、信息零散等问题,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部分主要是针对英语国家,而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很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以本土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相关内容的能力也较弱。

四、翻译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的反拨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进行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应当不断充实双语尤其是母语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意识,保持对文化客观、公正的态度,正确认识母语文化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拓展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化英语表达意识,增加中国化英语表达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向学生提供中国化英语的阅读资料,提高其语言的领悟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选择恰当的翻译教学策略,在重视学生翻译语言准确运用的基础上,增强其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教师的教学辅导下,学生应重构本土化身份。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不知不觉地落入以西方为参照体系的思维模式中,较少立足于本土文化进行内部审视。对外语的盲目崇拜必然导致学生潜意识中对外国语言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而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也会导致其对先进国家文化的盲从。

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问题导致学生对英语文化盲目认知,在翻译学习中则表现为中国文化词汇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除了常规的文本练习之外,还应增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重构本土化身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形成独立又开放的文化立场,在国际交往中增强身份意识,占据话语立场,自觉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五、结语

翻译的过程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转化的过程,而翻译者就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桥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得到确认和提升,本土文化以独立的主体身份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照见、吸收。CET-4的翻译题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实际的翻译水平。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文化主体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引领学生开启文化融合之旅,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效应考试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懒马效应
大学求学的遗憾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