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行为跃迁机理研究

2018-01-28 19:36:36胡琳娜周莉清常红锦
统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业者渠道融资

胡琳娜,周莉清,常红锦

(1.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是创新的动力、目的及基本落脚点。我国《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明确提出,应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在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必需的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6〕18号)中指出,要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偏好。孙维(2016)[1]认为,创业行为是建立在有效的创业决策基础上的,而大学生的创业情境、创业机会识别及创业决策执行程度都有别于其他创业者。赵景明(2011)[2]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根据自身所处的开放式信息环境,不断调整自身状态的动态决策过程。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规律,本文拟对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意识、决策偏好及其所引致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揭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二、创业跃迁行为界定

在适当的内外部条件下,大学生创业主体可以聚集能量快速发展,此处的能量是指动态存量视角下的创业能力。如果短时间内积累的能量足够大,大学生创业主体进入小微企业创业网络或企业孵化园的跃迁现象就有可能发生。带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创业者在达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或企业孵化园的入门条件,完成入驻基地或园区的规定动作后,便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跃迁。因此,大学生创业网络主体的跃迁是指大学生(决策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不同的决策意境,在现有条件(初始状态空间)下为达到预期目标(预期状态空间),利用内外部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自身的已知能力、逼近未知能力,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跃迁一方面表现为空间上的迁移,如安居诉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地域或专业领域的创业合作。

三、研究假设与验证结果

(一)调研设计

本文的专题调研组自2017年10月起开展实地调研,对太原(包括周边县市)、杭州、广州等城市进行了实地走访。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本文将高校创业协会的会员以及入驻高校创业基地的大学生定义为大学生创业者及潜在创业者。本文向这些调研对象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36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3%。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创业者的行为规律及思想特点、创业教育对创业者行为的影响、创业融资及信息渠道、创业者的自我评价与诉求。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创业的首选目标一般是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如餐饮、服装、礼品店等。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及目标客户群的理性认知,大学生选择这类创业项目往往容易失败。与这类生存型大学生创业者相比,科技型大学生创业者则能准确把握未来的市场需求,依托高校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科研成果,成为科技型创业的主体。然而,目前科技型创业的比例仍远远低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还没有在科技型创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创业信息渠道不畅、创业生态网络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等问题密切相关。大学生创业者已经不满足现有的低水平创业,他们渴求高科技合作创业,以实现更高级的跃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相较于低水平的创业,当代大学生创业者更渴求高水平的技术创业跃迁。

大学生创业大多数为首次创业,其实战经验少,社会阅历、行业经验、管理经历欠缺。Roy和Elango(2000)[3]指出,创业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能力突破现有规则和程序,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创业者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内控制源,创业者往往比其他社会主体有着更多的内控制源,特别是成功的创业者更是具有内控制源特质(Brockhaus,1980)[4]。Bonnett和Furnham(1991)[5]研究发现,内控制源与创业者愿望有着较强的正向关系。相对而言,内控型创业者会事先考虑应对措施,不管客观环境如何,其均有合适的应对之策,这类群体往往对环境感知良好(陈巍,2010)[6]。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大学生创业者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均是积极、乐观的。

由于缺乏资金,大学生创业较难,跃迁则更难,有项目和技术却找不到资金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巍,2010)[6]。银行等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相当有限。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虽然得到政府部门优惠政策的助推,但融资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融资政策缺乏精准性,而且融资渠道单一。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融资途径及信息渠道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支持作用尚不充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校应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这门必修课。现有关于适应创新驱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高校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授课范围狭窄、授课内容不规范、专业教师缺乏、学生创业兴趣不高、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故有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以期在未来的创业教育中有的放矢。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教育的特征与创业者的自我认知及外界的评价具有正向相关性,创业融资途径及创业信息获取对创业教育具有正向作用。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1.跃迁表现为不同专业或地域创业者的合作。在本文的调研中,对于创业合作人的选择问题,有86.5%的学生对选择“其他专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本高校)”作为创业合作伙伴持较期待及非常期待的态度(其中,非常期待的学生占比为33.88%),有89.81%的学生对选择“其他专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更高水平的高校)”持较期待及非常期待的态度(其中,非常期待的学生占比为51.24%)。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问题,有36.92%的学生较倾向及非常倾向于“前期投入多且技术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其中,选择“非常倾向”的人仅占到9.37%),有57.03%的学生较倾向及非常倾向于“前期投入多且技术含量高,又有能分担风险的合作伙伴”的创业项目(其中,选择“非常倾向”的人占到25.07%)。对于创业地域的定位问题,有68.32%的学生较倾向及非常倾向于“毗邻全国领先的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其中,选择“非常倾向”的人占到24.24%。

以上结果表明,冒险性偏好跃迁与保守性偏好跃迁呈正向关系,即使是冒险的(保守的)创业者,其潜在的保守(冒险)偏好也会存在,当政策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创业者潜在的偏好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改变其对不同类型创业的选择。同时,融资途径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及时性也会对创业者的冒险性偏好跃迁产生正向影响。由此,假设H1得到证实。

2.创业者的自我认知及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调研结果显示,家庭能够给予创业者充分支持的比例为46.28%,创业者能够合理应对外部资金风险的比例为57.02%,外界压力较大的创业者能够坚持相当长时间的比例为55.65%,遇到难以取舍或模棱两可决策时创业者能够果敢决断的比例为48.49%,创业者的抉择具有时效性的比例为49.03%,拥有有效的外部社会网络的创业者比例为45.45%。可以看出,在应对外部环境方面,创业者对自身的态度较为乐观,而对家庭或社会网络等外部因素的反应则显得信心不足,未来的创业外部环境构建应全方位互动、多手段并行。

综合来看,本次调研的大部分受访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具有积极、乐观的倾向,对创业者及外界的评价也较高,但真正创业的人数占比较低。受访者完成一个项目(科研、竞赛等)感到充分自我满足的比例为76.58%,其中,评价打5分的受访者比例为42.42%。另外,受访者期待能够自主支配工作的比例为70.42%,能够勇敢面对失败并承担责任的比例为70.8%,愿意付出额外努力以获得更好结果的比例为78.28%,认为自己诚实可信的比例为71.08%。以上结果表明,创业者期待能够自主支配工作的比例较低,说明其会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同时,占比最高的选项也反映出创业者愿意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状态。由此,假设H2得到部分证实。

3.创业融资途径及信息渠道的支持作用。针对融资、选址、创业领域等的调研结果显示,有62.26%的学生以“我的朋友圈”为主要信息渠道,有58.4%的学生以“政府信息发布平台”为主要信息渠道,有70.8%的学生认为“利用政府扶持政策”这一途径是可行及非常可行的,而选择“学校平台”作为主要信息渠道的学生占到60.61%。可见,大部分创业者虽然认为政府扶持对创业的影响力度非常大且渴望获得政府扶持,但真正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平台的人要少得多,更多的人是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创业信息获取的主渠道。对于“利用政府扶持政策”这一融资途径,有70.8%的学生认为是可行及非常可行的,即相较于直接融资(39.11%)、间接融资(42.15%)、自我积累(53.44%)等融资途径,政府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是最为突出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均没能成为创业者融资的主要渠道,说明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鼓励并支持这些融资渠道的发展,以促进创业融资的多元化。

以上结果表明,自我评价越高的人与外界的交互越游刃有余,具备丰富外部环境应对经验的创业者会选择更适宜的融资渠道。自我评价高的人在信息获取方面会综合利用多种创业信息来源,同时,丰富的渠道信息又会强化创业者的自我优化意识。充分的创业信息能够使创业者在外部交互活动中游刃有余,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及有效性会正向影响创业融资渠道的选择。由此,假设H3得到证实。

4.创业教育的特征与创业者的自我认知及外界评价的相关性。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创业课程是否仅限于市场营销,有67.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对于“应制定与创业能力相关的国家标准”,有51.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有48.5%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而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创业或创新的国家标准,这对当前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59.2%的学生支持“大学所有课程均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的观点,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不应包括诸如核心技术、艺术教育等内容,即认为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应有所集中、自成体系、互为补充;有63.9%的学生对“创业能力是从问题出发,结合适当职业经理的学习方式”持肯定态度。

以上结果表明,创业教育的课程及内容与创业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创业教育的作用与创业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同时又对创业者的自我认知及外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创业融资途径的适宜性及创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高度相关。由此,假设H4得到部分证实。

四、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跃迁的路径

(一)明确大学生创业跃迁行为偏好

根据大学生创业跃迁行为偏好,高校在创建创业的外部环境时应全方位互动、多手段并行,尝试精准创新创业、特定地域先行的空间网络节点(如创新创业街区)的构建。

创新创业街区的构建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更好地跃迁进入网络中,实现各节点之间以及节点内部行为的有机互动,从而产生催化创业过程的效果。大学生创业者对自身的评价较为乐观,而对家庭或社会网络等外部因素的反应则显得信心不足。大学生对创业的自我认知呈现出积极、乐观的倾向,但实际创业的人数很少。创业者群体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但对自主支配工作的认知并不乐观,即外界因素的诸多干扰会影响其自身潜力的发挥。

(二)解决影响创业跃迁行为的瓶颈性问题

1.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高校是高科技创业的主战场和制高点,必须以较大的资金投入在当今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抢占这一阵地,在宏观政策制定上坚定创新创业的导向。高校今后应支持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以促进创业融资的多元化,疏通政府创业融资扶持通道,优化创业信息渠道,使各种通道效应叠加,从而缓解创业资金“可望而不可得”的问题。

2.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生态模式。针对大学生创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共生问题,高校可探索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模式,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办小型企业,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和个人财富。高校的创新技术及技术商业化应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优化大学创业教育环境,使创业与创业教育、公司创建、创业型大学发展、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创业者渠道融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32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出版人(2021年11期)2021-11-25 07:34:04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40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0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43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