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珩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计算机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总体目标。独立院校作为高校的一个特定存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普通高校形成错位发展,培养贴近市场、贴近行业的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独立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都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注重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讲,独立院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其学习态度与能力有一定差距,但在好奇心与动手能力方面较强,在沟通与社交方面有一定优势。独立院校是依托于母体院校的品牌资源与办学优势所建立的,它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与母体院校错位发展,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对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面向岗位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人才。因而,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元的,包含订单式培养、“3+1”的培养模式等,这些形式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熟悉岗位特征,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适应的周期与成本,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双方资源优势共享。独立院校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较弱,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第一时间深入一线,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相关工作流程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弥补独立院校在办学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亲自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弥补学生在学以致用与独立院校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能够依托独立院校的师资和学术优势,进行科研开发与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最后,有利于独立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相对于综合性高校,独立院校办学机制更灵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设置学科专业时,能充分发挥灵活自由的优势,敏锐地保持反应速度,真实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于这些优势,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与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企合作中,从而将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人才培养目的来看,独立院校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目标,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学生以学习、就业为目的;从需求层面来看,独立院校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到企业是为了锻炼,企业为高校提供服务机会则会获得一定回报;从认识层面来讲,企业注重盈利,要求的是标准化生产,而学生的实践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价值,但目前高校实习生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高校更侧重完成教学任务。可见,三方需求是不对等的,如何平衡三方利益、实现“三赢”是需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首先,高校对校企合作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仍沿用母体高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在实践能力层面强调不够。其次,一些独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深入,存在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由于校企合作周期较长,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深入,有的高校学生仅在几个月的周期内进行实习,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有的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毕业后不能继续为企业服务,使企业难以收回成本,导致企业不愿再提供相应机会。最后,由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企业与高校合作明显积极性不够。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毕业后选择读研、出国等,去企业实习的意愿并不强;一些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目标,实习过程敷衍了事,导致很多企业不愿继续聘用。
为了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效果,独立学院应在合作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统一合作目标。高校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双方应找到契合点。比如,学校培养人才,而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企业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吸收,进而实现盈利的最大化。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独立院校的发展,独立院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实践,提高实践效果,满足企业实际需要。还应与企业相互协调,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并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课程机制。
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充分调动相关企业与行业协会,规划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与工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将学生的发展列为总体目标,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独立院校由于其本身与普通高校在待遇与背景方面的差异,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相关行业背景与实践经验,偏重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可将企业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来作为外聘或客座教师,为学生开展讲座,企业可为年轻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帮助高校提高其师资力量,完善人才培养。另外,还可将教师派到企业学习交流,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切实增强实践能力,完善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
高校应着力建设实践基地,本着与企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首先,对高校来讲,建设实践基地能够完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训平台;对企业来讲,高校有着较强的研究力量,能够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的科研开发。其次,高校能够申请教研与科研基金,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而企业的厂房等有形资产也能为高校提供帮助。这些资产的共同投入不仅能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利润,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独立院校要想打开办学思路,适应社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是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开辟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