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道德建设

2018-01-28 19:27孙海康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工作者道德

孙海康

(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浙江 临海 317000)

全媒体时代,只有重视新闻道德建设,才能构建导向正确、富有正能量的媒体生态环境。当前,新闻事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转型与变革,新闻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战,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与职业操守。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净化全媒体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新闻道德挑战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7.72亿,普及率55.8%,比全球平均水平(51.7%)高出4.1%,比亚洲平均水平(46.7%)高出9.1%。全国网民数量平稳增长,充分反映出当下互联网模式在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及公共服务线上化的快节奏趋势,亦成为网民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力[1]。

在互联网与手机两大“神器”的推波助澜下,全球背景下的人类社会交往已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微博社交、微信社交异军突起,成为社会大众舆论的主要阵地。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看,全媒体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70%以上的网民每天在手机上完成阅读1-3小时,“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占比高达51.8%,比排名第二的“浏览器网页”阅读超出近30%[2]。

互联网的神速发展,对新闻播报的速度、深度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焦躁、急功近利等情绪和心态,不知不觉中让媒体人渐渐远离了审慎与求真的新闻态度,使新闻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求快,抢发、转发新闻,忽略新闻真实性。全媒体时代下,随着传播权力的分散,传统媒体所拥有的首发报道权与独家新闻权的优势正逐渐消失。虽然网络媒体最初崭露头角时,许多网站因为没有采编权,只能通过转发、搬运传统媒体的新闻寻求自身效益,努力在夹缝中生存,但此后,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以人们难以想像的速度“火”起来,以致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记者、编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抢独家”“报热点”“首家报道”,让不少新闻从业者失去了原来的淡定与严谨,在浮躁中偏离了应该坚守的最起码的工作原则与底线。

为能在新闻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媒体在重视网络利用的同时变得急于求成,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放一边,由此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某些突发事件后,为了抢夺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不少新闻工作者压缩采访时间,忽视求证过程,淡化把关环节,想方设法快人一步播发新闻;有些记者获悉新闻线索后,不去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接触当事人,而是守着一部电话遥控采访,或从网络媒体取材加工整合进行播发;而编辑在稿源不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选择从网络平台直接转发,以实现效能的提高和资源使用率的提升[3]。这种“人在幕后,隔空写稿”或“照搬照抄”的行为,使新闻工作者成了不劳而获的新闻“搬运工”,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往往给谣言和虚假新闻创造了厚实的“温床”,由此引发公众巨大争议也在所难免。

(二)刻意迎合受众口味,淡化了新闻自身价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鲍洪俊曾指出:“价值观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利益得失,跃升到精神层面指引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则、观念规范、信念追求。人与人的差别,不是身份、地位,而是价值观。文以载道。好的新闻稿件在满足新闻要素、服务中心大局、壮大正面宣传的基础上,还要润物无声,让读者得到价值观的启迪陶冶,发挥价值引领、文化支撑的作用。”[4]

现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格局急速转型,在这过程中,相对于那些正面的、中规中矩的宣传报道,网民却更容易被一些负面的、怪诞的、低俗的、猎奇的、煽情的内容所吸引,呈现了在新形势下公众社会新闻价值观的扭曲与变形,这也无形中改变着媒体的利益和新闻工作者的利益格局。为了追求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新闻工作者迎合网民心理,偏离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乐于从硬新闻中筛选适合大众“口味”的因素,通过各种炒作、渲染和挖掘,迎合公众的好奇、求新,激发舆论情绪的兴奋点,从而淡化了新闻自身的价值,放大了娱乐价值,掩盖了事件本身的议题,冲淡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三)偏离公德“制造”事件,新闻脱离职业道德范畴。2007年6月,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发出“纸箱馅包子”事件新闻后,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当该新闻被披露是由工作人员捏造出来的,大众惊讶万分的背后,是不可遏制的愤怒,还有被欺骗后的羞辱。

全媒体时代,为了扩大媒体自身影响力,“纸箱馅包子”这样的媒介事件绝非“仅此一件”或“偶尔为之”,不少民间组织乃至个人也学会了这一招数,通过新闻“事件”的制造,新闻“陷阱”的设置,新闻“圈套”的编织,让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上钩”,以助其达到传播扩散新闻的目的。当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媒体担当逐渐被弱化、淡化及边缘化后,不仅助推了全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也有损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吸引公众的手段和伎俩完全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

上海报业集团曾对七所高校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年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在“哪种媒体最值得信赖”这一项的调查中,高达87.91%的大学生认为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更加可靠。这一现象表明,在“新闻速食”时代,虽然各种媒介“制造”出来的事件频发,受众在消费新闻的同时,依然更依赖传统媒体新闻,在公众印象中,传统媒体的播报平台更权威,传播态度更严谨,其公信力更让人信服[5]。

二、新闻道德的基本要求

何谓新闻道德?新闻道德指的是新闻业的行业(职业)道德,是规范新闻活动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面对全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问题,如何解决?新闻职业道德当挑起大梁,这包括新闻职业道德的构建和规范体系的完善。我国经数次修改,出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它是一份指导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法律和道德这两个层面来规范职业道德行为[6]。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质真实是新闻道德的根本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一部分是实事求是,另一部分则是在后续的新闻工作中,想方设法做到本质的真实。在不少新闻学者看来,以描述性著称的新闻业作为文化科学有别于以制定法则著称的自然科学,记者只要把看到的现象传达给世界就可以了,而不是强求自己一定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7]。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还要对事件的本质真实怀有一种关切,也就是敬畏之心,采写新闻过程中,始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与批评,真正发挥媒体提供信息、监测环境等功能。当新闻工作者遵循了新闻事业的职能,也就是遵循了新闻的职业道德。

(二)新闻不能被当成商品来经营。全媒体时代,不少传统媒体面向市场转型时遭遇巨大挑战,困难重重。在新闻工作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难以保障正常收入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一些媒体开始想着如何“挣钱”,有的媒体甚至全员经营,对准受众,把“新闻当成商品来运营”。如此一来,虚假新闻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于稀奇古怪、花里胡哨新闻的心理需求,从而猎奇猎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社会事实。虽然它们远比一般的党政新闻更有消费性,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明确提出“新闻不是商品”。这也成为守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的一道重要防线[8]。在全媒体逐渐迈向产业化经营的当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新闻事业是传播真实新闻、引导正确舆论、服务社会舆论的工具。

(三)“坚守初心,方得始终”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光荣使命。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其生产过程包括:记者得到线索、赴现场采访、写稿,编辑修改整合,值班领导审稿把关,总编签稿付发,再到校对、印刷,最后到达受众。

在这条长长的生产链中,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各个操作环节都抱以“坚守初心,方得始终”的精神,用心雕琢,力求出精品,才能担负得起新闻工作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三、推进新闻道德建设,净化全媒体生态环境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其职业关系到新闻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如果一味地迎合受众中那些低级媚俗的需求,将新闻职业道德放置一旁,只顾着去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一切向钱看,那么最终会损害新闻媒体形象,遭受社会公众的谴责。因此抓好新闻道德建设,加强新闻道德教育,净化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环境,刻不容缓。

(一)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在六条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之首,并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9]。这意味着,新闻工作者要发挥好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的功能,体现舆论监督力量。而全媒体时代,有些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了迎合民众口味,经常过于追求一些鸡零狗碎的内容、家长里短的消息。尽管此类新闻也是真实的,但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甚至起到消极的负面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是不道德的。因此,媒体做新闻时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要坚守“真实”这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但网络传播因为具有匿名、虚拟、分散等特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经常出现被改变或歪曲的状况。许多自媒体人发布新闻后,几乎不需要对其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而有约束效应的法律法规又非常少。相比较之下,虚假信息带来的流量收益远远高于造假成本,这导致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和虚假新闻大量泛滥[10]。

网络虚假新闻大行其道,防治是当务之急。它要求新闻记者严于自律,牢牢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把真实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线,确保新闻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客观事实,为读者提供事件发生的真实信息。同时,各媒体要正确把握新闻传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虚假新闻坚决说“不”,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树立精品意识。

在新闻界,有新闻作品是“易碎品”“新闻只有一天价值”的错误认识[11]。全媒体时代,信息呈碎片化形态,“网红”“10万+”等字眼,在新闻生态环境中处处可见,而“精品”“经典”“专注”“执着”等新闻精神却越来越少见。日常生活中,新闻快消品抢占了受众者大量的阅读时间,而被消费后的新闻马上如过眼云烟,迅速被人遗忘。但是“是金子总会闪光”,是经典总会永恒,大浪淘沙后,能为媒体和新闻人赢得口碑的,依然是那些用情怀写的新闻精品,用匠心打磨的优秀作品,它们任凭岁月流逝,依然为后人称道。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个事关”,指出“48字方针”职责使命,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工作者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作什么样的文,怎样做人作文。新时代呼唤新闻精品,新时代更呼唤媒体人的“工匠精神”[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需要那份坚守初心和责任,充分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提升新闻道德修养,倡导、践行工匠精神不仅是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更是激发媒体活力,真正展现新闻价值的内在要求。

(四)要完善新闻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当前,政府在对媒体的管理中,面对新闻乱象,认识相对不足;管理措施,较为滞后;与之应对的法律条文,少之又少。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媒体如果不负责任地乱发、抢发、误发新闻,就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这无形中导致媒体乱象层出不穷。如此一来,新闻业务的问题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围,会成为社会公共事件。

因此在新闻道德建设中,自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自律的核心则是制定和实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以此为基准,来管理、约束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行为。这些道德规范强调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为新闻乱象设置一条道德底线,一旦新闻工作者发布了虚假新闻,就丢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仅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抹黑”,而且要承担相应的后果[13]。

新闻传播事业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风起云涌,但不管新闻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时代如何变迁,摒弃浮躁焦虑的情绪,坚守道德操守与核心价值,推进新闻道德建设,打造高质量的新闻队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这既是对受众负责任的态度,更是推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份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R/OL].(2018-1-31).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2]万安伦.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R/OL].(2016-5-16).http://www.toutiao.com/i6285297195260314113/

[3]矫志欢.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R/OL].(2017-10-16).http://yuqing.dzwww.com/yqjd/201504/t20150415_12228020.htm

[4]鲍洪俊.卷首语[J].传媒评论,2016(271):1.

[5]刘征.87.91%的大学生认为传统媒体最可信[J].传媒评论,2016(272):13-15.

[6]沈爱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3-370.

[7]谢清果.新闻道德的元哲学分析[C]//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研讨会.新闻道德重建的探索和对策系列论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218-219.

[8]王永奇,寇国莹.变化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职业操守[J].中国记者,2014(12):88-89.

[9]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R/OL].(2009-11-27).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09-11/27/content_12550248.htm.

[10]倪琦.虚假新闻生态研究及对策[C]//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研讨会.新闻道德重建的探索和对策系列论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7-12.

[11]赵振江.守精品意识作媒体“工匠”[J].中国记者,2016(5):7.

[12]高思杰.“大国工匠”背后的新闻坚守[J].中国记者,2016(5):35.

[13]刘福州.西方主流媒体抵制虚假新闻的经验及其启示[C]//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研讨会.新闻道德重建的探索和对策系列论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39-40.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工作者道德
关爱工作者之歌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