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江苏省建湖县教师发展中心在总结新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三级队伍培训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139”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三级教师队伍融合发展、共同提高的教师队伍培养新模式。所谓“139”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由1名名特优教师、3名青年骨干教师、9名新教师,以学段学科组建而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他们以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结合到一起,以多元开放的思维组织研修,以交叉合作、相互支持的参与形式开展活动,从而带动共同体成员的一起进步。
在构建“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和三级队伍融合发展、协同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形成了“139”教师发展共同体融合发展的“三三三”培养策略。
构建“139”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宗旨是不一样的基础,呈现一样的精彩。
首先,是以“和”的思路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发展和共同体的建设都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真诚合作,这是共同体组建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共同体组建过程中,特别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在具体实践时,我们首先是在县域范围内遴选名师,确定“1”的候选人,着重考察了其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与成果。名师候选人确定以后,再由他们选择青年骨干教师成员,着重考察其近3年内的教科研训情况。最后,将名师队伍候选人的信息及课堂教学视频于网站等媒体发布,组织3年内入职新教师学习并选择,最终确定“139”教师发展共同体的领衔名师,并按学段学科组建共同体。这样通过双向交流与选择,促进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为共同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以“分”的思路规划三级队伍的发展目标。三个层级的教师,不管是新教师、青年骨干教师还是名特优教师。他们的学识背景不同,专业素养不同,个人发展目标也不相同。“139”教师发展共同体要促进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就必须做好分层规划和个人自我规划。
在三级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上,新教师的发展规划突出从稚嫩走向成熟。新教师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育阅读、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规划,以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步伐,其目标是在市县课堂教学或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获奖,争取获得县级教学骨干称号。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规划突出从成熟走向优秀,着重其业务技能的锤炼与学科教研能力的提升,目标是力争成为市级学科教学骨干。名特优教师的发展规划突出从优秀走向卓越,着重其教学思想的提炼与发扬,从专家对话、论著撰写、高校跟岗等方面进行规划,推动名师队伍的发展,其目标是力争成为省特级教师。
发展共同体的成员在三级队伍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拟订个人的发展规划,然后由教师发展中心与每一个成员签订责任状。同时,新教师的成长目标由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指导调整,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目标由名教师指导调整。这样,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带着自我成长的追求,因共同教学理念集合到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多向交流,在相融共生的研修实践中促进彼此的发展。
在“139”教师发展共同体三级队伍融合发展、共同提高的研修实践中,各个教师发展共同体逐步探索出“三位一体”的研修模式。
任务驱动式研修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任务指向实践,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研修内容的方法。而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内,3名青年骨干教师每人对应3名新教师,组成课例研修小组。领衔名师根据组内成员提出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定课例研修主题。开展课例研修时,首先是在共同体内进行课例设计的多轮研讨,然后是平行组内的集体研讨,接着进行平行组间的“同课异构”现场听、评课,集体反思,再由领衔名师点评,最后专家点评、诊断问题并指导。
这样,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课例研修,体会自身在课例研究中的角色、功能和参与方式,在优势互补中共同成长。
专题研修活动是指各个共同体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每次选择一个专题开展研修活动。一般先由3名骨干教师提出研修专题,共同体成员先各自进行研究,再举行专题交流会,把各自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探讨,最后将研究的结果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反思,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体验,也使每个成员的认知和科研能力得以真正提升。如小学数学“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在开展“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专题研修时,首先由每个成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形成文字材料;其次,举行专题交流会,对其他成员的思考研究结果进行质询、补充或反驳;再次,在领衔名师的组织下进行总结,并形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思维”2个专题研究小组,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最后,这两个专题都申报成为市级教科研课题。
这样的“问题—反思—研讨—实践—反思”的专题研修模式,大大加深了专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促进了各个成员自身素养的提高。
文化底蕴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支撑。因此,每个教师发展共同体成立后,首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共同体年度阅读的规划。由领衔名师和骨干教师选择相应的书籍,罗列出每学期的必读书单,教师发展中心进行统一购置;结合专题研修开展了阅读活动,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教师发展中心在此基础上,组织所有共同体成员的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共同体成员的阅读工作。
大量的阅读使得共同体的每位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通过阅读将自己教学中获得的经验融和到理论当中,同时也将阅读中获得的经验和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与理论相得益彰,形成了更为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139”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弹性和综合的支撑环境,弥补了共同体成员因来自不同学校而无法经常性地举行集中研修的不足,为共同体成员之间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在各共同体的网络研修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网络平台集中学习、领衔名师个人博客深入研讨、共同体QQ群(微信群)实时交流的网络研修机制。如初中政治“139”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博客,进行了“初中政治情境课堂”的专题研讨,首先由领衔名师在博客上发布专题和相应的文章,然后共同体成员学习并跟帖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疑问,最后由领衔名师跟帖解答。
再比如,小学数学“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利用微信群进行“相约八点半”的数学题研究。在领衔名师的组织下,每天晚上八点半,由共同体的一位成员提供一道数学题,然后其他成员在群中对题目的做法、出题思路、题目的进一步变化等进行实时的交流,提升了每位成员的出题、解题能力。
在“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建湖县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搭建各类展示平台,促进三级队伍的融合成长。
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建湖县教师发展中心秉持3年一个周期的原则,设计了“入职调研”“课堂提升”“课堂过关”的3年培养规划,并结合“139”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活动。新教师第1年的“入职调研”由各共同体的骨干教师承担,共同体内的新教师全程参与活动;新教师的“课堂提升”和“课堂过关”活动由共同体内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再由共同体领衔名师进行点评。通过活动的开展,既有效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骨干教师和名师的成长。
建湖县教师发展中心先后联合连云港市赣榆区、南通市通州区等地组织了3届“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各共同体全体成员参与活动,共同体的青年骨干教师与外地青年骨干教师同台进行课堂展示,并由领衔名师和专家点评。通过校际交流,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也切实提高了青年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首先由教师发展中心发布课题招标的主题,然后各共同体内自由组合1到2个课题招标小组,确定研究方向、内容并提交研究报告。报告提交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评比,筛选出优秀的研究报告,然后举行现场招标活动。由共同体领衔名师和市教科院专家组成专家组,现场听取各招标组的汇报,并进行质询和点评,最后确定中标的课题小组。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在共同体专题研修的基础上组织的课题招标活动,促进了共同体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活动中,各个共同体的骨干教师将执教一节体现领衔名师先进教学思想和独特教学主张的课,然后由领衔名师点评。同时,领衔名师登台展示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作专题讲座。最后,全体成员再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通过活动,名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青年骨干教师和新教师收获了成长启发。
目前,我们在“139”教师发展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产生了良好的效应。我们将继续前行,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三级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