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与时代价值

2018-01-28 13:53白启鹏
唐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白启鹏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开始了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十八大之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这是新形势下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5年,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这一重要指示体现了习近平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也表明党中央对扶贫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党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积极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我国的扶贫开发,跨越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帮助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但是,我国的扶贫开发始终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这是我党针对现实扶贫困境,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勇于创新提出的路径指向和策略指导。

精准扶贫,是针对以往的粗放扶贫模式提出来的,“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3]。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我国政府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必须要实施精细化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4],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是精准

习近平强调,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以“漫灌”的粗放型方式扶贫,扶贫不能仅仅扶到贫困县、乡、村和贫困地区,而是要进村入户了解情况,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做到目标精准,有的放矢。他同时指出扶贫措施要精准。精准扶贫不能仅仅限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而是要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因地因时因人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精准扶贫还意味着结果和考核的精准。脱贫成效、脱贫人口数量等都必须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总之,只有建立一套“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的科学高效的扶贫程序和机制,才能确保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谱写中国扶贫工作的光辉篇章。

(二)精准扶贫的根本是扶志与扶智

贫困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收入贫困,最主要的在于能力贫困、精神贫困。如果我们仅仅注重物质扶贫,就会导致一部分贫困人口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心理,养成依赖政府和国家的不良习惯。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贫困家庭的物质需要,帮扶资金就存在被用于吃喝玩乐的可能,脱贫人口也就会再次返贫。所以,精准扶贫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让农民树立自力更生的志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就是要授贫困群众以劳动致富的志向,授贫困群众以知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群众走上创新致富之路,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

(三)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过程

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引入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精准考核的过程”[5]。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开展监测工作,不仅要做好新增贫和返贫人口的识别和准入工作,而且要及时为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同时,建立动态的贫困标准。贫困线的设定,应该与物价增长水平保持同步,或略高于物价增长水平。虽然这可能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使得精准扶贫的任务加重,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返贫率的下降,有利于贫困人口真正脱贫,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地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实践证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和发展需要的精准扶贫道路。但是,我们的阶段性减贫任务仍然艰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继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进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持中央主导,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党和政府的职能便是保障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减贫成效。精准扶贫工作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正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根本特征和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更是精准扶贫的政治优势、政治保障和重要经验。在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党和政府能够发挥其坚强的政治保障优势,加强扶贫开发的领导,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性。

首先,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组织动员各贫困地区政府各部门的优势资源,支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保障各方面扶贫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保障精准扶贫实效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其次,科学合理地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相结合,支持地方政府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保持扶贫资金不断增加,并将精准扶贫成果计入公务人员升迁标准。总之,只有在中央的领导部署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才能使七千万贫困群众全部稳定持续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

(二)推动经济发展,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动力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论断。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为中国的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经济持续高增长,成为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的决定性因素。”[6]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用电、用水、住房等基本生存问题,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同时,我国注重坚持扶贫大格局,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不仅仅在物质方面扶贫,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各级地方政府要采取多种手段,为贫困地区配备优秀的师资,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条件和水平。通过贫困学生扶助制度,使穷人能够上得起学、能够安心上学。并且,针对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如养殖培训、劳务输出培训等,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我们要不断坚持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理念,推进包容性、开发式扶贫。通过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的综合运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精准扶贫持续稳定发展。

(三)鼓励社会扶贫,汇集社会扶贫合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和独有优势。我国民间有很强的扶贫意愿和潜力,所以我们不断激发社会扶贫活力、汇集社会扶贫力量,这也是多年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关键时期,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扶贫策略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通过社会的定点扶贫,动员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可以尽快实现对口帮扶地区的精准脱贫;通过东部发达省份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在中央的统一引导下实现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尽快改变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积极发挥各参政党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各民主党派与贫困省份对接,开展攻坚与民主监督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增添更多动力;通过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扩大脱贫攻坚工作的力量,汇集我国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参与,形成了凝心聚力的良好扶贫布局,营造出了一种全社会普遍参与的扶贫氛围,这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实效意义重大。

(四)重在精准战略,突出精准扶贫实效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数亿中国人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靠出台政策就能使一大批人脱贫致富的情势很难再出现,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扶贫难度没有减小反而加大。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所以,我们在提高精准度、针对性、实效性方面,采取了作用更直接更明显的措施。

第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致贫原因,制定适合每一地区每家每户的脱贫计划,保证每家每户的脱贫同扶贫项目紧密结合,保证扶贫资金等资源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第二,扶贫工作人员精准帮扶,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结合,制定相关评价标准,调动下派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强,扶贫资金合理运用。第三,主要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难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那些因发生重大变故致贫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将其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要让其及时退出,避免浪费精准扶贫的财力,也避免助长不思进取、以贫为荣的歪风。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扶贫减贫渠道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在扶贫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经验以及先进理念和措施,因此,“加强减贫脱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减贫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7]。

发达国家在反贫困领域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经验,比如:产业扶贫、财政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我国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扶贫经验,引进新的扶贫理念和方法,广泛利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国际多边组织的优势资源,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我国立足本国国情,从中国扶贫工作的实际出发,坚决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向有利于本国的发展方向引导外援,走独立自主、积极合作的国际化扶贫道路,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民族化,从而有效推进了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三、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有其时代价值,更具世界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精准扶贫战略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是我们党共同富裕理论的要求,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开创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境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扶贫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创新

精准扶贫实践模式是中共中央针对以往扶贫开发模式中表现出的粗放扶贫、扶贫实效不足等问题而提出的,是符合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实践道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靠扶贫政策脱贫的扶贫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而精准扶贫实践模式对于破解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有其独特优势。在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下,我们构建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了扶贫开发的精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有利于所有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部脱贫。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创新。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总指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将精准扶贫提高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扶贫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提出了富有实效性的精准扶贫措施。我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宏观布局,充分调动各方面优势资源,凝心聚力,引领方向,让扶贫工程惠及每一个贫困家庭。这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是我党对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的庄严承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独具生机活力、保证广大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人民福祉,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四)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独具优势、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之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我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并使七亿多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温饱,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国际减贫阶段性任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对国际减贫计划的贡献率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世界的扶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扶贫开发经验。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形势下党中央为使全体人民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顶层设计,是对历史发展考验和人民期待的回应,是将深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落实到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 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2013-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_125643545_8.htm.

[2] 打响扶贫攻坚战 “领路人”习近平不让一个人掉队[EB/OL].(2016-0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10/c1001-28118624.html.

[3] 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2014(4):14-15.

[4]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5] 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3.

[6] 胡鞍钢.中国减贫成功的世界意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7(1).

[7] 姜安印,张庆国.中国减贫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互鉴性[J].中国流通经济,2016(4):55-63.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纪实[N].人民日报,2017-05-22(1).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