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显著特点及其启示

2018-01-28 13:53:30
唐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李大钊著作

张 国

(北京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616)

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1918年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李大钊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述就有数十篇(部)之多[2]。在1919年9月和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的第5号和第6号上分别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上篇和下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篇著作是中国最早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重要著作,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深入研读李大钊这篇著作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仍旧能够从中得到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首先介绍了以下几方面的写作背景:其一,他指出,在研究不多的情况下,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对自己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其二,他认为,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为增强,各国学者研究它的积极性大为提升;其三,他指出,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发挥它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撰写这篇著作。在介绍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李大钊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内容就是这篇著作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在这篇著作上篇的第二部分中,李大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此,他简要介绍了经济学的三大派别:资本主义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经济学。他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作了重点介绍。在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情况时,李大钊主要介绍了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穆勒等人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利己主义的生产动机方面的基本观点。同时,李大钊还深入地分析了经济学三大派别之间的本质区别,并对将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三者地位的变化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经济学将会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学。此外,李大钊还简要地分析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部关系

在这篇著作上篇的第三部分,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指出:“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3]13如果用现在的学术话语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接着,李大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他认为,阶级斗争学说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著作上篇的第四和第五部分,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首先,他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3]14接着,他简要地追溯了唯物史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之后,他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3]15然后,他结合事实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证。在此基础上,他分析和介绍了马克思独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撰写的,但是其中主要阐发的是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同时,他认为,要想真正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深入研读《哲学的贫困》(1847)、《共产党宣言》(184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接着,他比较详细地摘录了马克思以上几篇著作中阐述唯物史观的片段。而这些片段来自哪里呢?对此,他指出:“以上的译语,从河上肇博士。”[3]23这无疑说明当时国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通过日本学者的翻译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相关著作的。之后,他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概括为两个方面,他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4]23如果用学界目前的话语来表述,这两点就是:其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四)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著作上篇的第六部分,李大钊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在此,他认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指出:“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3]24之后,他列举了包括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在内的不少有说服力的事例对此加以深入论述。接着,他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研究,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同其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密切相关的。之后,他还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阶级斗争的现象。在介绍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原因的分析时,他指出:“而在马克思则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全因为土地共有制崩坏以后,经济的构造都建在阶级对立之上。”[3]26同时,他指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仅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历史现象。

(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在著作的下篇,李大钊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政治经济学。具体而言,他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余工余值说(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率论、资本说和资本集中说。在文中,他认为,余工余值说和资本集中说是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说所包含的上述理论时,他也发表了自己研究中的不少独特见解。首先,在著作下篇的第一部分,在介绍余工余值说(剩余价值理论)时,他指出,在马克思之前,虽然有人已经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但是未能从经济上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的根源,而马克思做到了这一点。在介绍余工余值说时,他也附带介绍了马克思的劳工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介绍余工余值说的最后,他点出了这一理论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马氏的论旨,不在诉说资本家的贪婪,而在揭破资本主义的不公。……惟有这一班可怜的工人,自己把自己的工力象机械一般贱价给人家,所得的价格,仅抵自己生产价值之半,或且不及其半,在法律上经济上全没有自卫之道,而自己却视若固然。这不是资本家的无情,全是资本主义的罪恶!”[3]39既然资本主义是不公的和罪恶的,那么毫无疑问应当推翻它了。

其次,在著作下篇的第二部分,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平均利润率论。在介绍中,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指出:“这五种产业的利润率都为同一,与价值原则绝不相容。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谜’。……故解释‘平均利润率的谜’,在马氏书中是一个最著名的点,而因为解释此谜的原故,把他的‘劳工价值论’几乎根本推翻。他的学说本身,发生一绝大矛盾,故又是一个最大弱点。物品的实际价格既为竞争所支配,那劳工价值论就有根本动摇的危险。劳工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基础一有动摇,学说全体为之震撼。这究不能不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遗憾。”[3]41不难看出,在以上表述中,充分体现出了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再次,在著作下篇的第三部分,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说(不变可变资本说),并同亚当·斯密的资本说进行了比较。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说同亚当·斯密的资本论在主要观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比较中,他既列举了两者在内容上四个方面的相同点,也分析了两者在内容和出发点方面的不同之处。同时,他也指出了马克思的资本说在其经济学说中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说和亚当·斯密的资本说在学界迥然不同的命运,凸显了维护马克思资本说的鲜明阶级立场。

最后,在著作下篇的第四部分,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集中论。在这一部分,他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所界定的资本存在的条件和时间。接着,他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资本集中形成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地指出,随着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无产阶级所推翻,集中的资本将被收归公有,原来被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工具将归工人集体所有和使用,剩余价值也就因此而不复存在了。

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显著特点

通过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内容的全面梳理,不难发现,其中彰显了李大钊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借鉴精神。

(一)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理性精神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一直坚持独立思考而不盲从他人的理性精神,力戒人云亦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无疑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理性精神。我们看到,该文的题目首先突出“有我”。“我”字当头,展现了五四反奴性的理性精神[4]。李大钊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析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以及回击质疑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和看法的得出毫无疑问都是建立在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李大钊对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客观地比较了马克思的资本说同亚当·斯密资本说的异同,这也是其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理性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均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既肯定了它们各自的贡献,也分析了它们的不足之处,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此,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撰写和发表这篇著作时,李大钊虽然已经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能够给以比较中肯的评价,而不是让信仰的情感来主导一切。例如,他对唯物史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在这方面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些偏颇或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而这更是体现了其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例如,他在著作下篇的第二部分介绍马克思的平均利润说时,就指出了它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间的矛盾。此外,他对资本产生和发展的深入分析无疑也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理论体系,并身体力行来推动其发展,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例如,他在分析经济现象和法律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就提出了完善阶级斗争学说的具体建议,这就有助于唯物史观在学界地位的巩固。再如,李大钊在回击某些人质疑马克思主义忽视伦理观念时,主张以新理想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中现存的一些偏颇或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他又提出了运用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张,而这也应当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如果深思李大钊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精神的多方面原因,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海纳百川的借鉴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是在广泛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它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新成果。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主张积极吸收和借鉴不同学科专业和同一学科专业内不同理论派别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无疑彰显了他海纳百川的借鉴精神。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时,他就运用了历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阐发。再如,上文已经提到的李大钊主张用新理想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体现了李大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海纳百川的借鉴精神。

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启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我们再次深入研读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光辉著作,全面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深入学习其中体现的优良学风,仍旧能够从中得到不少有关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及时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出发,有力地回击了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误解和质疑。在列举当时学界对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的看法时,也毫不隐晦地阐述了自己态度鲜明的观点。首先,针对有人质疑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矛盾问题,李大钊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其次,针对唯物史观是否有助于革命活动开展的问题,李大钊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再次,针对有人质疑经济现象能够影响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不能影响经济现象的观点时,李大钊精辟地阐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针对有些人质疑马克思主义忽视伦理观念的观点,李大钊主张以新理想主义来克服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上述李大钊有力回击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质疑的做法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就必须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新情况和新动向,及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抓住敌对势力的要害加以全力反击,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分清是非,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集中精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否则,就会丧失这一领域斗争的主动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就可能在当代中国泛滥成灾。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中要彰显特色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诠释因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就应当开展独立自主而非人云亦云的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取得富有特色和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了好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方面才能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现新意和特色,从而有效地增强对传播对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信仰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工作的前提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充分证明了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是第一个从理论上传播了唯物史观,而且在行动上努力使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体信仰转变为群体的接纳[5]。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支撑下,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要想做好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就要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的信仰问题,使得他们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切实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信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实际工作的成效才可能显著提升。

(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应当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

上文通过对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内容的梳理,不难发现,李大钊不仅精通马克思主义,而且对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也有涉猎,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就自然会增强研究和传播的实际效果。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而言,要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实效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问题,真正地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多涉猎一些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关注这些学科前沿的进展情况。

[1]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09-10-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29/content_12352150.htm.

[2] 谢荫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李大钊的作用[J].北京党史,2009(6):8.

[3] 董雁南.李大钊爱国文选[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4] 侯且岸.《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奠基之作[J].新视野,2011(6):10.

[5] 杨勇,王胜军.试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启示:以建党时期的思想论争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7.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李大钊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李大钊《青春》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李帆著作系列
李大钊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