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价值澄清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建构

2018-01-28 13:28仲小敏
天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个体价值观

■仲小敏

生态文明教育指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全体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加生态化、理性化、文明化。其中,价值观的培养是核心,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建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其内容包括和谐发展观、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等。

价值澄清理论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因其切实的可操作性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西方道德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流派之一。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传统道德教育具有强制性、不鼓励个体对价值观进行自由探索和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个体当面临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和多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时无所适从。价值澄清理论主张教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价值的内容上,反对对价值观的直接灌输,强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分析和评价所面对问题的意义与后果,从而做出选择,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可能是灌输的结果。那么,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确立的立足点是什么?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何要求?促进价值澄清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及评价策略有哪些?这些关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立生态观念与行为整合的价值目标

孔子认为,思想必须被付诸行动,如果它们想富有意义的话。促进价值澄清的生态文明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在面对复杂生态问题情境时为自己选择何种处事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能力,而这种选择的行为准则一般是受教育者自身长期形成并合理稳定的生态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深思熟虑地采纳并自由地身体力行这些价值观,使其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他们所信奉的一切?价值澄清更多地涉及情感领域,尤其珍视和珍爱情感是其方法论的最重要部分。因此,帮助学生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文明情感、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基本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关怀他人的相关价值需要,就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一般性的价值观念、价值方法和解决价值问题的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态文明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收集整理生态文明信息能力、独立学习思考生态问题能力、合作探究生态问题成因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等。

再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处理当前对于自己或他人重要的生活问题。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生态道德文明习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消费、生态劳动、生态休闲、生态交往等日常行为中,这是课堂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

最后,帮助学生学会用生态文明价值方式来处理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复杂问题或某种价值选择时,依据自己内在的正当性原则来判断是与非、对与错。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正当性原则在实践中反复多次地运用,并内化为一种无意识的价值自觉。

总之,通过依据个人信仰与目的而行动的价值澄清,有助于促进学生在现有水平上调适自身行为,整合他们的生活,进而促进其和谐有效地发展。

二、创设“基于经验的生态价值性选择”的教学内容

如果说促进价值澄清的生态文明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在面对复杂生态问题情境时为自己选择何种处事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形成生态价值观的着力点就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即每位受教育者的选择是与其经验分不开的。

(一)“经验”是生态价值澄清的重要前提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经历”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其澄清的价值也不相同。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最终形成怎样的生态价值观,更关注的是其怎样澄清(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受教育者自身对“生态”问题经验的认可与利用。经验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审视的重要资源。

个体经验主要通过其意义联结而影响个体形成价值观。具体来说,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开展其生命历程的。由于空间结构随时间向外延伸,生态问题也逐渐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因此,生活在当代的个体会感受到生态问题影响了自身的生活,妨碍了其追求生活利益的过程。如果将个体的这种经历作为教学内容,教师所做的则是激发学生对这种生态经历的“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进行评价,进而在受教育者长期的生命发展中形成一种隐性或施压性的指导原则。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延伸与延展,这种原则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指导个体在面对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时迅速而准确地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有利于自然、社会进步的行为。这种意义联结是个体基于自身经历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出的个体内在的生态价值观。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把个体经验作为教学内容时,教师需根据不同的个体经验类型进行价值观的澄清,必须注意经验既有积极的,也有中性的和消极的。对积极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肯定与鼓励;对消极的经验要激发个体思考持有这种经验带来的后果并进行行为评析;对中性的经验则更要让个体去评判其“善恶与是非”。

(二)情感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是核心

什么内容才能有助于个体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价值澄清理论提出了价值具有七大标准,即自由的选择、从各种可能中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做出选择、珍爱、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可以将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内容给予适切多样的选择。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包含着资源、环境、人口、生态、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更蕴含着个体对生态观念的认知。个体对何为生态价值的看法并非亘古不变,会因时间、空间和人物的不同而不同。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丧失对个体基础生态价值肯定的引导,又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指手画脚,最好是以对话和民主的态度给个体提出值得参考的价值和意见,但对于其所追求的生态环境的终极价值还得由其自己定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创设情境或者选择素材时,要尽可能多地为个体提供包含环境问题的各种选择,如受教育者对生态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目标、抱负、态度、兴趣、情感以及信念,或者受教育者对于生态环境所担心的问题等。

同时,需要各个科目协调配合,因为生态价值的澄清需要个体综合的经验。如地理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开放性,是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它对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化知识、生态理念的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此外,政治学科对生态政治、生态制度、生态审美等内容的普及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物理、生物、化学等理科科目也能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总之,教师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自由地选择一类关于生态环境的问题,还要在众多可能的选择中,对每一种选择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换言之,当受教育者在自由地选择价值的同时,他感受到的向自己开放的选择越多,就越会感到这一价值对自己的重要。

三、追求澄清价值观的教学策略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而是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我们反对直接向学生传递某种价值观,而主张教给学生澄清自我价值的技巧,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由表达看法的氛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以下为三种促进价值澄清的教学策略。

(一)团体讨论策略

团体讨论策略适用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在班级内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价值澄清。一般采用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确定主题。教师应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问题设计主题。例如雾霾、白色污染、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垃圾污染、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缺少等。在主题导入时,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故事、视频、图片、情景剧、电影或电视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导入问题后,所有学生需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记录。再次,讨论交流。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班内的讨论。最后,总结提升。交流讨论完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次讨论中对自己已有价值观的澄清,并将其记录到纸上。

(二)澄清反应策略

澄清反应策略就是师生间的对话策略,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话语做出反应,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深入思考。此对话需基于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反对以命令或强制的方式,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一般情况下,教师进行澄清反应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目的、态度、兴趣和志向时,教师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适时追问,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讨论张家界修建世界第一观光梯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时,教师采取让学生自主确立辩题并选择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素材,更要为学生营造一种乐于接受的气氛,换句话说,教师不用判断学生处于什么立场,而是关心他们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认真而富有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辩护,鼓励但不要求他们澄清对这一生态问题的思想。

(三)价值单策略

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价值观澄清的过程。教师可编制一些价值单,简单的价值单内容包括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但不适合集体讨论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不断揭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依据,从而将知识的学习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到一起,有利于其价值观的澄清。

价值单策略使用时应注意:允许学生采取匿名回答的形式进行;价值单可以布置为周末作业或暑假、寒假作业,这样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可对学生交的价值单给予评语,但是要符合价值澄清理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可以设置“生活中见到的或自己做过的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将其书写到纸上,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总之,创设“基于经验的生态价值性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在每一节课中经历生态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更要在其中洞察这些自身经历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内在协调关系,进而让受教育者逐渐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

四、采取“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评价

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价值澄清理论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渗透影响学生建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通过部分学生在现有生态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表现发现,学生“知行不一”的状态使得教学评价必须探寻其背后隐含的本质问题。

学生知行能否统一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做到“真知”。一般意义下,真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二是学生对知识的认同程度。前一部分主要指学生能否在理解知识表面含义的基础上领悟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内涵;后一部分主要指学生能否摒弃仅从理性层面上认识知识,将知识真正内化,认同知识对自身行为的正确指导意义,坚信行为的价值并为之感到愉悦。在剖析真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知”向“行”的转化伴随着复杂的过程,其中,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意志的构建,是知行能否统一的关键,即“知”“情”“意”“行”的四位一体,是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时需着重把握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评价是基于价值澄清理论的内涵,以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按照“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评价标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基于价值澄清的视角,关注对学生意义重大的经历的评价,以达到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下受教育者真正的知行合一。

五、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新一代具有生态文明素质新型公民的基础性工程,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为落脚点。价值澄清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教给学生澄清自我价值观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认真思考后选择生态文明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指导个人行为方式的正当性原则,自觉养成生态化行为方式。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二,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批判和反思,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第三,要注重对话内容的选择,内容是师生对话的价值源泉,通过有效对话,引导学生将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第四,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而需要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四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而建立起生态观念和行为整合的价值目标。

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时,需进行跨学科的整理与融合。即各学科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强化学生在价值澄清视角下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这种观念源于受教育者乐意做出并珍爱这种选择。教师在教授内容时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并将会把这种看法渗透在素材的价值中。为了避免教师向个体强制性“灌输”这种生态价值观念,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由地为自己选择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辩护。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