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残疾孩子筑起一道彩虹
——走进天津市东丽区明强特殊教育学校

2018-06-05 02:49吴淑媛
天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辅具小伟康复训练

■本刊记者 吴淑媛

在天津市东丽区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免费接收全区学龄前至职业教育阶段的患中重度智力障碍、脑瘫和自闭症的儿童及青少年,它就是天津市东丽区明强特殊教育学校。走近学校,记者看到门口有一个由“大手、小手”图案构成的鲜红色心形校徽,它象征着这群特殊的孩子在教师的关爱下快乐地生活、愉快地成长。

“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教师们正是用一双双温暖的大手,用一颗颗爱心,在这些特殊孩子心中筑起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爱孩子,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天使

悠悠(化名)患有智力障碍,两岁时还完全不能表达大小便意图。悠悠来到这里幼儿园的第一天,教师们就和悠悠的妈妈沟通,要通过训练帮助她实现大小便自理的问题。悠悠妈妈觉得很难,因为此前她在家也帮悠悠进行过相关练习,都失败了。但教师们表示,只要多备几套衣服,让孩子能及时换洗就可以了,她们不怕麻烦。负责学前教育的教师张倩告诉记者,悠悠刚来没几天,有一次忽然大便了,教师们赶紧带她去卫生间清理。由于悠悠身上、衣服上都弄脏了,教师们干脆给她洗了澡,洗干净后怕她着凉,就拿出小被子裹住她一直抱着,直到悠悠妈妈来接。看到这一幕,悠悠妈妈特别感动。如今,悠悠已经5岁了,不仅大小便能够自理,还能够自己吃饭。悠悠妈妈说:“没有想过孩子会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们付出得太多了,她们对孩子真是有大爱之心。”

小伟(化名)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妈妈对他一直期望很高。然而,小伟由于生理缺陷一岁多时还不会说话,虽然能够简单表达,但吐字含混不清,很难与别人沟通。为此,小伟妈妈给他转了好几所幼儿园,但效果都不好,小伟也因此变得脾气越来越古怪。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小伟妈妈带他来到了明强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小伟的情况,教师们为他制订了“心理疏导+生理手术介入”的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伟的语言表达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重拾了信心。目前,小伟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成绩优秀。小伟的父母特别感谢明强特殊教育学校给予的帮助,“是它改变了我们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孩子一生的轨迹”。

校长吴会新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每个教师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患有中重度残疾的孩子,对这些或智力低下或肢体残疾的孩子,教师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总是以慈母之心对待他们,耐心细致地教育他们,精心周到地关爱他们,每天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不肯离开半步。有的孩子不会说话,教师们便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有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教师们就手把手地训练。这些孩子经常把大小便排在裤子里,而教师们总是毫无怨言地为他们清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教师们的耐心教导下,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向社会。

教师们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也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确,与教育普通学生相比,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要多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心血,如果没有对特教工作的坚守与执著,是坚持不下来的。每天课间或者放学,总能看见教师牵着孩子的手,不时地给他们整理衣服,见到家长后,又不厌其烦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那场面温馨而和谐。教师们说:“这些孩子是家长眼中的宝贝,同样也是我们眼中的天使……”

教本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小豪(化名)是一个重度自闭症患者,经过在明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习与康复训练,如今的他已经能自食其力,在一家饭店从事服务工作。“我们不仅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还要教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些谋生的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明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共同的心愿。为此,学校以“让学生主动适应(获取生活能力),发展优势(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身心康复等方面的训练,并组织主题单元教学活动,采用“精选学材—家长参与—实践融入—定期评量”的模式,教好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结合教学单元,利用校内资源,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开辟小菜园、小牧场、小超市,让学生种菜、饲养小动物、当售货员,实现“学”与“习”的有效结合。

学校还设有职业高中,帮助学生在完成自我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能在社会生存,有生存的本领”这个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给每个学生设计职业发展项目,并进行专业教育,为他们能在社会上生存奠定基础。学校还专门为年龄偏大且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送水、收发报纸信件、家居保洁等教学内容。吴会新告诉记者,有些学生的技能已经很熟练,基本达到了上岗要求。

送教上门,让更多孩子重拾希望

2015年,东丽区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为了让重度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明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又承担起了送教上门的工作,将关爱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残疾儿童。

送教上门每周一次,每次2.5个小时,安排在周六。对于教师来说,这意味着每周要放弃一天休息时间,而且由于辐射区域为整个东丽区,很多送教家庭非常远,在路上往往就要花好几个小时。吴会新感慨地告诉记者,明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所以很多教师的孩子都不大,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但是教师们往往是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或拜托邻居看护,从来没人请假,也从来没有怨言。教师们说,送教工作虽然很辛苦,占用了休息时间,但是为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再累也愿意。

鹿皓是一名工作仅两年的年轻教师。来到学校后,他接手了对重度自闭症儿童小岑(化名)的送教上门工作。父母离异后,小岑一直跟着80多岁的爷爷生活。爷爷年龄大,小岑又没有自理能力,所以他已经好几年没出过家门了。鹿皓第一次见小岑,就在琢磨如何给予他更多、更有效的帮助。看到小岑的肌肉有些僵硬,鹿皓便带去训练辅具,陪他一起搭积木;看到小岑家没有桌椅,鹿皓便申请了一套课桌椅,让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和小岑熟络后,鹿皓就和小岑爷爷商量,想带孩子去户外走走。于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天,小岑终于再次走出了家门。那天,他特别开心。这件事给了所有特教教师一个启发,后来学校在华明镇尝试将附近的孩子组织起来搞活动。就这样,每个周末成了孩子们特别开心的日子。

吴会新介绍,送教工作确定以后,教师们一直在思考:送教上门送什么?怎么送?对此,教师们在四方面形成共识。

首先,是家长心理辅导。帮助家长解决在孩子的日常康复训练、生活辅导、教养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是送教工作顺利推进的保障。深入家庭时,教师们根据《家庭指导计划》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及落实家庭训练目标,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在专项研讨中,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由专家小组成员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情况并提出照料和康复建议,帮助家长重建自信心。同时,在资源教室对家长进行集体心理疏导,通过视频演示、问题解答和经验分享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孩子康复教育的信心。

其次,是家庭环境改造。家庭是学生每日生活、学习训练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提升送教上门质量成为送教上门工作的突破口之一。针对此项内容,教师们从家庭已有资源的利用、改造、完善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家庭学习、康复环境的设计。

再次,是辅具配送。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学校采用借用制、替代制、自购制三种方式为家长提供必备的康复训练辅具。学校编制了辅具借用流程,采用“借用制”将楔形垫、分指板、足下垂矫形器等康复训练辅具配送到学生家中;为让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还为学生提供记忆勺子、吸盘碗、带餐桌的折叠轮椅等专用辅具。学校康复组的教师也会定期入户,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康复指导,调整康复策略,并提出相应辅具支持建议。另外,编制了图文结合的《送教学生辅具使用手册》,录制了《康复辅具使用微课例视频集》等,便于家庭及时了解这些辅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是综合康复内容建设。学校注重学生“一日生活”中的家庭情境经验,架构基于学生家庭生活的个体课程内容,将康复嵌入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规律性生活事件与预设性活动事件中。

除了每周上门外,学校还制订了几项辅助措施,以期送教上门能达到更好效果。

一是远程服务。利用媒体技术使送教上门服务在范围、资源及形式上得到保障。现阶段的送教过程中,主要基于360云盘技术,对有网络、有硬件的多户送教家庭实现学生训练资源共享;利用QQ、微信等电子化手段,实现家校沟通;利用局域网共享技术,实现送教学生档案电子化管理;利用互联网摄像机,通过“萤石云”私有协议,实现家庭与学校信息加密传输,实现对送教家庭的异地指导与观摩。

二是学生就近到资源教室学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送教家庭就近的资源教室进行康复训练及伙伴互动。在资源教室中,对学生家长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与指导,对送教学生进行一对多的康复训练策略指导,让送教学生真正融入主流教育的环境当中。

三是组织送教学生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上课。依据能力情况组织学生定期到校上课,分别进行游戏、精细训练、纸艺手工等教学活动。

采访中,这所不大的学校带给记者太多的感动。在这里,42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爱辛勤耕耘,为了236名特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默默付出,体味着属于自己的艰辛与幸福。憧憬未来,吴会新满怀信心,她说:“我们有一个梦想,愿化作残疾学生隐形的翅膀,带他们飞翔,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我们充满信心。正如我们学校的校名——‘明强’,自强不息,勇敢面对明天,哪怕再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

猜你喜欢
辅具小伟康复训练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个劳动委员的心声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盾构机刀盘装焊工辅具的设计与改进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屋顶上长大的孩子
台湾高等院校身心障碍学生学习辅具服务述评
美丽糖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