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蔡文菁
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和方式。只有让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劲头才会更足,学生才能够从班级中感受更多的温暖与关怀,才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认知逐渐予以正确树立,才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班主任更加需要结合多种“小妙招”,让班级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
班委往往被形容为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在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通过班委的带头作用,逐渐引导班级良好管理氛围的形成,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为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探索更为有效的实现方式,既让班委与同学之间形成管理关系,也让班委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比如,我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并没有“自作主张”进行班委选举,而是让学生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班委选举,让班委人员的选出本身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我们班级所选出的班委并不是“常任职”,每一名班委都有“任职期限”——一个月,一个月之后班级重新进行“选举”,促使班委“在其位谋其政”。每一名选人的班委都拥有具体而详尽的工作安排,学习委员则负责班级学习成绩的提升策略谋划,生活委员主要负责解决同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班长负责班级的系统管理,针对各班委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等。通过这种工作细化、定期选任的方式,班委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带头作用,班级自我管理的氛围悄然形成。
班级的管理需要班主任的“放手”,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班委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给予积极充分的鼓励,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氛围。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管理的开展也同样需要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让学生的思想予以正确引导,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一定约束和制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认知。班主任要注意制度的建设要具有切实可行性,避免所建立的制度形成“一纸空文”。
比如,我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规章制度的构建,特意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就制度内容、制度操控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每一名学生都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的同学说道:“我觉得我们应该就每天的值日进行规范,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有的同学说道:“关门关窗也需要考虑在内,小细节不可忽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的管理思想得以拓展,让学生的管理意识更加浓厚,这样所建立的制度也更加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其执行起来更加具有效率和质量。此外,我还让学生以小组的模式进行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发掘,更是让制度的建立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对于学生的思想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不是限制学生,而是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相应规则的意识。班主任在进行制度建立过程中,既要做到详细具体,也要做到弹性辅助,做好学生引领工作。
班级管理质量的构建还需要文化的强化与渗透,只有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感知,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将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生活之中,不仅让班级的管理更为有效,而且让学生的管理思想予以浸透。中西方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支撑,教师要对其予以灵活应用。
比如,我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于卫生有正确的认知,便引入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经典故事。此故事讲述了刘蓉年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其房屋都已经积满灰尘,却不见刘蓉打扫一次,一日其父亲进屋看到此情景,便问刘蓉为何不打扫房屋,刘蓉则认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父亲则驳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通过此经典故事,学生们懂得了凡事都应当从小事做起,看似不起眼的卫生打扫,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不容忽视。这个故事让很多学生反思自己的习惯,也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其不仅在班级卫生管理上有了显著成效,也让学生在多方面自我管理中有了深刻认知。
文化的渗透如同古诗中形容的“润物细无声”,其对于学生的滋润效果,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默转潜移的。班主任不可忽视班级管理中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可以将其与其他多种管理方式并用,从而达到更好的班级管理效果,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养成。
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其渗透在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开展之中。班主任要对管理方式予以不断探索,既需要坚持正确的管理思想,也需要融合显奇效的“小妙招”,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意识,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管理与自我管理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建设强有力的班级管理环境。
【1】丁元峰.小学班级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7(10)
【2】余忠淑.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19)
【3】魏青松,李宁丽.浅谈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