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 陶艳萍
我园位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千灯镇。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古镇物产富饶,人杰地灵,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素有“金千灯”的美誉。为我们开发本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为了立足我园实际,结合家乡千灯的特色,以“灯、桥、昆曲”为切入口,开发园本课程。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撰写教案、试教磨课,从而不断的完善以“灯、桥、昆曲”为主的园本课程。例如:小班美术活动《七彩灯笼》、中班科学活动《牢固的纸桥》、大班美术活动《昆曲头饰》的呈现,都体现了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园本课程的完善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更好地生成园本课程,仅仅依靠“灯、桥、昆曲”为主的园本课程往往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利用身边的相关本土的资料、书籍,采用资料里的某一元素,进行创新。使活动更游戏化,课程化。例如:大班韵律活动《跳皮筋》就是一个民间游戏改变而来的。教师通过打节奏的形式引导幼儿跟着童谣来感受节奏。本土资料中不乏有一些很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的手工艺,这次对于幼儿来说是繁琐、深奥的。经过我们的不断提炼,向经典工艺的致敬,我们组织了大班美术活动《扎染方巾》。幼儿用纱线、皮筋、绳子等工具在织物上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最后进行染色。就是教师这种不断探究、不断专研、不断创新,才能使园本课程不断的丰富。
根据灯、桥、古镇等元素,进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小班南面角色游戏环境,整体以蓝色为基调,北面以黑红为基调。利用镂空雕刻,以及古镇名居特有的屏风为隔断,名居的屋檐为走廊角色游戏的大门口。为小班幼儿在游戏中,营造一种仿佛在逛千灯古街的氛围。中班南北面角色游戏环境,利用灯、桥两种元素。发动家长资源,家园合作,共同制作灯、桥小制作,布置在角色游戏环境中,让幼儿在逛花灯中欣赏自己的作品。
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不但是纯粹的观赏价值,而是更多地将其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的是沙土石木水。因此,在玩沙玩水区投放沙、土、水,幼儿使用沙、土、水和颜色创造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动植物。在建构区投放不同大小的木材,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不同高度的小树墩成为梅花桩;长长的木板放在一个树墩上化身为翘翘板;利用木材搭建桥、城堡、车轨等。拾捡河边大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不仅可以进行画画、拼搭和建构,还能玩走石墩、小桥、跳房子、比比谁的小石头多等游戏,较好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数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们依据主题活动有目的地投放游戏材料,将课程内容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在实施主题“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结合水乡古镇的环境特点,依次组织《参观古镇——千灯》《各种各样的桥》等活动并结合主题投放相应材料。在美工区,我们帮助幼儿拍摄下参观的水乡古镇的图片,幼儿利用金粉、黑色卡纸、白乳胶,绘制一幅幅金千灯的小桥流水的作品;在建构区,我们投放各种积塑、废旧物品(各种纸盒、可乐品等)引导幼儿建构千灯秦峰塔、三桥邀月等景点。投放多种本土材料,为幼儿营造一片新的游戏天地。
种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在科学区,投放各类种子,启发幼儿种植、观察、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通过种子粘贴画,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生活区,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同样,我们周围也有大量的竹子资源。在表演区,用竹子做成木鱼、响板、沙球等各类乐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手工区,有目的引导幼儿观察竹制品,并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折叠、剪切、揉捏和绘画;在操作区,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投放不同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这不仅满足了幼儿自主探究事物的愿望,而且使主题活动体现了幼儿自主发展的功能。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导致幼儿有不同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因此,我们要发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利用,让幼儿以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与探索。如在编织区投放棕榈叶,小班幼儿使用棕榈叶打结、拧成绳子、穿项链等;中班幼儿使用棕榈叶编制围巾、花篮、图形等;大班幼儿则使用棕榈叶编制手枪、房子和小鱼等。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育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学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打开思绪,开发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积累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激起幼儿热爱家乡之情,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