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山生态智慧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018-01-28 04:16佀连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教泰山文明

佀连涛

(1.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系,山东 泰安 271019;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70)

新时代,我们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和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论断和新方法,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当下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理论回应,更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笔者认为,生态文化是蕴含在生态文明体制背后的理念支撑,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构建的文化底蕴,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理念先行,文化保障。

生态文化是随着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严重破坏等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而产生的一种先进文化理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生态文化的构建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尤其关键。我们要坚持用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也是宗教文化的高地,泰山文化中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泰山生态文化形成了道教生态文化、佛教生态文化和儒教生态文化的三位一体的丰富内容体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泰山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子,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目前学界对泰山文化和生态文化两大主题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泰山生态文化,尤其是泰山生态智慧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尚未有效展开的话题。

一、泰山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理性阐释

(一)泰山文化中的道教生态文化

泰山道教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荣启期、黄伯阳、秦朝安期生、西汉时期的稷邱君、东汉时期的许竣都曾经在泰山隐居修炼或传授道术[1]。隋、唐两代是泰山境内道教的昌盛时期。宋代泰山道教地位愈益提高,四方香客云集泰山,道教影响深入民间。金元时期,泰山是全真道的重要活动场所。明初,朝廷对宗教严格限制。清朝正统的道教逐渐衰落,而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民间神祗信仰空前发展。道教文化曾是泰山文化的主流文化,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碧霞元君祠、老君庙、王母池等多处名胜古迹都留有道教文化的印记。道教是泰山宗教的一个分支。 一方面,泰山是道教天人感应的物化代表;另一方面,泰山又印证和强化了道教的天人合一理论[2]。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理论基础是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道家思想,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文化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精髓是道法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道法自然”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整体,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是万物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而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道教文化坚持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平等的社会关系,人类与万物之间应当和谐平等相处,共生共灭万物一体。

崇尚自然是道教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道教认为,道的最基本法则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们应当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实施自己的行为,即《黄帝阴符经》中所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思是说,观察自然的发展规律,掌握这个自然规律,并且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完全可以了[4]。在道教看来,世界上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气所化而形成的。因为万物各自的禀赋道气清浊的差异,才成为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多元的世界[5]。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则是自然界的中和之气而化生形成,是宇宙自然界万物中最高级的物类,是宇宙间的四大根本之一,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指出的那样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么,在道家看来,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关系呢?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道法自然”的逻辑阐释,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类行为应当以大地的运行为基本法则,重视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大地运行应当以整个宇宙为基本法则,应当随着整个宇宙的变化而变化;宇宙的运行应当以自然规律为法则,运动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自然规律的过程,不人为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万事万物都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如果人类依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会对人进行报复。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空洞、全球气温变暖、森林资源减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副产品,是科技发展的代价。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运用不好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科技发展的悖论和伦理危机,道家的生态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识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给中外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法门,推动了当代科技伦理的发展和现代转向,使人类社会由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转换,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道的法则,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共生体[7]。道教生态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人类文明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道”的理念与精神符合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生态对话的共同语言。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新时代,泰山文化中的道教、道家的生态智慧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收集和挖掘泰山周边有关道教生态环境保护的碑刻、文献史料、神话传说、民间器物等,充分利用泰山道教中的生态智慧服务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泰山文化中的佛教生态文化

佛教在泰山的历史也很悠久,泰山佛教属于禅宗。在泰山众多的宗教当中,泰山佛教处于从属地位,这从泰山佛教寺庙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印证。泰山寺庙没有占据泰山关键位置或者核心的区域,泰山的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泰山的周边沿线或者周边的区域,如佛教文化的灵岩寺、普照寺和竹林寺等都分布在泰山的山麓或山脚,从佛教寺庙地域的分布可以看出,佛教在泰山的地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8]。尽管佛教在泰山宗教中没有占据核心地位,但灵岩寺也曾经成为中国北方佛教研究的重要场所。佛教文化中的因果缘起理论阐述了整个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性的有机联系整体,每一个人作为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用,不可分割[9]。自然界的形成发展,变化,对于人类的活动有着某种的联系,同样,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界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人和自然,在佛教来看是平等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教伦理观强调,所有的生命个体之间都是平等的,应当尊重生命,反对杀生。在佛教理论看来,所有的杀生行为都会触犯戒律,也有很大的罪过。这些观点更加突出了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性,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理论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佛教在泰山留下了大量以古建筑、摩崖碑刻、山水植物为依托的建筑文化、山岳文化、石刻文化等,它们均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且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三)泰山文化中的儒教生态文化

山东曲阜是孔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泰山距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距离也不过几十公里,孔子也曾多次登临泰山。泰山在古代儒家思想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儒家思想体系当中,泰山不仅是神化了的天人合一的代表,还是某种政治权力的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泰山已经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起源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二、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第三、尊重自然价值,节约资源;第四、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10]。儒家经典《周易》中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当像大地一样厚实,可以承载万物。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中对大地的敬畏和歌颂。厚德载物不但阐述了大地滋养人类的基本道理,也彰显了人类对大地的感激之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智慧参考,是当今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11]。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也认为,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2]。著名哲学家蒙培元也认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可以为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1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生态道德的核心思想,倡导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引导人们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为我们今天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界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基于泰山生态智慧的生态文化建设创新思路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价值。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是绿水青山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且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近些年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季羡林认为,“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套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泰山生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主要内容之一,想弘扬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必须充分挖掘泰山生态智慧中的合理成分。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普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泰山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泰山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通过泰山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理性阐释,可以看到泰山道教、儒教和佛教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泰山道教为主,儒教和佛教为辅,三教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三者相辅相成,和谐共处,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融合的和合思想。如在红门宫住的是道士,供奉的太上老君和碧霞元君属于道教,但也供奉属于佛教的菩萨。再如斗母宫供奉的北斗众星之母属于道教,但是这里住的却是信仰佛教的尼姑。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佛家的众生平等主张,不仅为人们处理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规范和伦理指导,而且对于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坚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生态智慧尽管属于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泰山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依然可以滋养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泰山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泰安市文化局、泰山管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泰山道教、儒教和佛教生态文化史料、器物、传说、典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保护泰山生态文化的表现载体。其次,建议在泰安市社科联主导下,组织驻泰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泰山文化研究者,成立泰山生态文化研究会,并创办《岱宗生态文化》或者《泰山生态文化》类似的年会会刊作为泰山生态文化交流的平台,逐步形成泰山生态文化学术研究共同体。再次,山东省社科联、泰安市社科联或者驻泰高校经常设立泰山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研究课题,召开每年一度的泰山生态文化年会论坛,促进泰山生态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最后,泰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制定泰安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当融合泰山生态文化智慧,体现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撑。

(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

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智慧的积淀。文化的建设同样也需要民众的参与。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提高民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合力。而要提高民众的生态文化建设参与意识,必须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建议把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和社区教育,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来抓,让每个公民都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者、行动的实践者和成果的维护者。生态文化教育绝对不能搞成 “运动式”或者“阶段性”的教育,应当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最终确立民众的文化信仰。一方面,建议大力加强校园生态环保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课堂的重要作用。一是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劳技选修课、社团活动、研修性学习、学生评价等内容。生态文化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绘本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或者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化教育,在中学和大学则可以开设生态文化教育课或举办生态文化教育专题教育报告会,举办生态文化知识竞赛,应当把生态文化教育建设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二是加强对学校生态环保教育的支持与保障,鼓励学校开发生态园地、太阳能实验室、屋顶花园等生态环保教育项目。三是以项目评比、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绿色生活习惯。充分发挥社会课堂的重要作用,做好生态文化知识的教育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诸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出版物等媒体都要开辟生态文化专栏,举办生态文化讲堂或者创办生态文化网站,大力宣传生态知识。建议在全社会倡导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广大市民养成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自带购物袋、废旧物品再利用、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行动自觉。采用典型宣传、积分兑换、APP分享等方式,引导企业及员工践行双面打印、无纸化办公、使用可再生纸张、减少资源浪费、垃圾分类回收等绿色行动。通过绿色企业认证、信用加分、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主动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材料和绿色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三)加大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生态文化知识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生态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和前提基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应当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仅包括自然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还包括自然保护区等,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在既有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构建规范有效的的生态文化解说系统,不断强化各种生态文化设施的科学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古树名木名录登记和保护工作,积极进行文化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泰山上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址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促进泰山生态文化的传承。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融入生态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化的指引下进行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绿色产业、节能建筑、环保交通以及生态休闲环境的设计。同时在城市休憩公园,以及市政府广场和区政府广场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城所投放生态文化宣传展示牌,建设生态文化长廊。

三、结束语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坚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之一。生态文化不但是我们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向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检验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度量衡,更是深化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逻辑进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下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困境,而且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国家生态文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思路。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思想保障和灵魂指引。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又要立足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要注意合理吸收传统生态智慧的合理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建设。在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课题下,泰山传统生态智慧当有所为!

猜你喜欢
道教泰山文明
请文明演绎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漫说文明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西夏道教补议
对不文明说“不”
道家道教研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