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2018-01-28 04:16李延延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思政

李延延

(江苏师范大学 教务处,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贯穿结合融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好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笔者选取4所在徐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从需求、认知、认同、践行等多维度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研制专门教材、开设专题课程、开展专题科研立项等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有一定的深入认知和情感认同,基本了解和很熟悉的占比60%以上。多数学生对学校党团组织、辅导员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满意,充分肯定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通过调研,一些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特色和品牌。诸如,中国矿业大学深入推进“教育引导、价值认同、行为实践”的三步骤工作,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师范大学通过实施“四融入”工程(融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三引领”战略(引领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和育人实践),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党建的长效机制。徐州工程学院把高校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与军地特色资源、社会资源融合起来,推动大学生加强对红色历史、革命精神的深入了解。徐州医科大学结合专业特色,以“333”工程为抓手,搭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社会服务三种平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三大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偏差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受社会结构变动、利益关系调整、价值观念多元等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持有敷衍态度,在理论认知上比较肤浅,在价值取向上比较模糊,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评价标准混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水平下降等。

(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

根据调查,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主要还是课堂,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于己有用,愿意听、想听的比例接近60%。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约4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还不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填鸭式”理论灌输,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产生共鸣。同时忽视学生个性特征,教学方式陈旧单调,缺乏互动反馈,导致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学习效果不佳。这表明,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时,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

(三)实践教育尚显不足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71%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有46%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但能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的学生只占21.3%,更有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应付差事”。这说明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重视社会实践,但实践流于形式,在主体需求、内容设置、经费保障、时间及激励因素或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教育载体未能充分利用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不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自由性淡化了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助长了自我中心主义。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校园网站阵地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同时,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但也存在娱乐性过度、内涵不足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缺少规划性。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循“感知、认同、内化、践行”的内在规律性,又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新特点和大学生思想观念新趋势,综合发挥课堂主渠道、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校园文化等载体功能,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这一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这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离退休老同志等为大学生言传身教,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精品视频课、共享课、微课、慕课等,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理论更接地气,使课堂更加活跃,真正引发大学生内心的共鸣,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优化考核方法。传统的思政课考核往往只是一到两次的平时作业和形式化的期末考试,存在导向功能弱、鉴定功能弱、激励功能弱、教育目标偏离等不足[3]。要构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素质为目标的多元化复合型考核方式,同时尝试性引入对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具体的考核办法,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师作为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真信仰、真热爱、真践行。同时,要从“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强化“第二课堂”效果,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4]。只有坚持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群众,走向社会,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内化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理念的正确认识体系,进而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组织落实是保证,资金落实是前提,时间落实是条件,基地落实是基础[5]。高校要持续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积极构建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引导学生促进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我教育效果。

(三)推进“第三课堂”建设,发挥网络媒体载体作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4.8%[6]。新媒体已经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7],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教育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把网络空间建设成 “第三育人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方式”开展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搜集、研判和引导,选拔组建评论员队伍,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守法的网络行为习惯。

(四)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增强文化滋养内生力

文化具有滋润心灵、涵养道德、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承载。高校要充分挖掘办学底蕴,遵循文化传承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明养成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着力推进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服务,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校园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培育和弘扬,必须始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血脉联系。高校要大力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动师生广泛阅读经典原著。加强礼仪教育,坚持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创新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