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七大路径

2018-01-28 03:16南京晓庄学院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感性苏霍姆班集体

■南京晓庄学院 王 馨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 王晓根

2015年11月,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我国情感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朱小蔓教授的提议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开展了“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实验研究。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我们明确了情感性班集体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建设的主要路径。

何为情感性班集体?这是一个以儿童与青少年为主体的,具有崇高目标,以正能量活动为中介,以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为纽带,以培养积极情感为着力点,促进其成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它的基本特征是,组织有序的学习共同体、人际友好的交往共同体、价值一致的文化共同体、舒展个性的发展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朱小蔓教授强调:“情感教育要较真在情感上。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要在其‘交集处’下功夫。”班集体研究专家唐云增老师也说过:“情感教育是班集体建设新的增长点,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使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都走向新境界。”情感性班集体建设是情感教育与班集体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

如何建设情感性班集体?我们始终把“班级对我有意义,我对班级有价值”作为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准则,探索出七条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环境怡情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块墙壁说话”。

我们坚持开展“书香”“花香”“墨香”班级建设,书香可以怡情,花香可以怡性,墨香可以怡心。这样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境界。在这里学习与生活,学生有归属感、舒适感、自尊感。

二、目标激情

班级奋斗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等功能。去年暑假,有一位中学班主任问我,刚接一个初一“乱班”,该怎么办?通过讨论,我们决定按照六个环节进行情感性班集体建设:摸清班情、研讨目标、商定规范、开展活动、培养队伍、阶段评价。特别是通过班会课明确班级共同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一年下来,班级稳定,秩序井然,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成绩显著提高,达到了中等班级的目标。

在学年末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这位班主任激动地与大家分享了班级目标制定与践行的“四要”“三不在一在”经验。“四要”即目标要来自学生,目标要全面,目标要能及,目标要一致;“三不在一在”即目标不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落实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之中。

三、制度融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人学。”因此,班级制度要体现人性化,让惩罚有针对性;要体现自主性,把外在的约束化为内在的需要;要体现教育性,使学生自觉吸取教训,得到提升。

比如,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最常见的惩罚是抄课文或写检查。我们实验学校的于老师通过班级讨论,让大家明白了无故不写作业的危害,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制订“处罚”措施。这充分体现出制度的自主性、针对性、渐进性等,让学生乐于遵守制度,形成规则意识。

四、课堂生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积极情感的培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三维目标。

教师应在课堂上重视情感性渗透。第一,在文章人物的品格中、话语中促情;第二,在教学思想中蕴情;第三,在教学内容中藏情;第四,教师的态度、语言中有温情,学生有安全感;第五,教师评价具体、准确、及时,具有激励性,学生有成就感;第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洋溢着友善的情感。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具有情感、个性和生命活力的未成年人,所以,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是发展学生情感和个性的过程。只有关注丰富的情感因素,把情感作为教学的要义,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活动动情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作为班级,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它是增强集体意识、集体观念、班级凝聚力、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契机。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常态的班会课。

活动重在“体验”。唐云增老师说过,“体验”是搞好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则。鲁洁教授也告诫我们:“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朱小蔓教授提出“主体体验式德育”的主张。她认为,只有重视体验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至个体,产生影响,逐步内化为心性品质。

六、师生有情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合作、互助。

有效的教育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的积极作为,需要教师以真爱为前提。真心去爱,首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存状态。真心爱生,就要时时想着、关注着孩子。真心爱生,就要想方设法,因材施教。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七、行动施情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实践育人”。德育效率低,实效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思维,而忽视道德实践。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感恩教育,现场很感人,孩子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家却不动。这就是忽视道德实践的后果。感恩教育不是组织一两次活动就能收到效果的,而应该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坚持践行,比如可以让小组成员交流,谈谈能为父母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让学生把每天为父母做的事记在家校联系簿上;感恩活动告一段落时,学校组织评选表彰“小孝星”等。

猜你喜欢
情感性苏霍姆班集体
我爱我的班集体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10封被尘封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译著背后的故事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