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通过总结指导学生参加工业分析检验技能大赛的经验,探讨行之有效的“学生选拔、技能训练、外援指导”模式,以期使学生在将来的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工业分析检验;技能大赛;收获与反思
2017年4月,东营市举办首届中职组工业分析检验项目学生技能大赛。笔者指导两名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得团体第二名。作为工作在职教战线上的一线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其不仅关系学生的毕业就业,更关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技能竞赛就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与考核。
一、参加技能大赛的基本情况
在比赛前,笔者和学生面临着几大“没有”:没有分析检验专业教师;首次参赛没有经验;仪分项目没有比赛指定的仪器,也无人会操作仪器;化分实验项目缺少药品,无采购经验;没有仿真软件。
面对种种困难,笔者和学生不轻言放弃,勇往直前,全员发动。即管理人员购买仪器;笔者制订训练计划,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其他人员做好服务。
二、指导技能大赛的体会
第一,学生选拔。我校化工专业有两个年级,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半年,没有接触过滴定管;二年级学生为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且即将下厂锻炼。经过动员、鼓励,六名学生愿意参与训练。经过三周强化训练,最终确定训练最刻苦、心理素质最好的两名学生参赛。
第二,周密计划。竞赛的每一个小项目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全新的。笔者根据各项目的比赛方案和规则,分阶段制订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首先,前期没有药品、仪器,笔者将备赛重点放在理论题库上,让学生每日完成规定题目,集中梳理难点,三天一考试,强化学习效果。其次,购入药品后,笔者调整计划,重点在化分实验基本操作和结果控制上,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做一遍化分实验,并逐步分析误差和精密度的问题来源,每一遍都要有进步,剩余时间继续完成理论和仿真学习。最后,在比赛前二十天,学校终于购入指定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笔者将三项训练同时推进,让学生每天做一遍化分实验、一遍仪分实验、一遍仿真实验。学生每天上交三张报告单,由指导教师进行评析,笔者根据学生前一天的表现及时调整当天的训练计划。
第三,全身训练。在最后三周,师生全身心投入训练,每天严格执行计划安排,保证质量和进度。学生熟悉了紧凑、高强度的安排,在比赛时才能保持昂扬的精神。
第四,外援指导。首次参赛,笔者对分析检验缺乏深刻认识,导致团队走了很多弯路,因此,笔者聘请外援进行指导纠正。所请外援是高职院校技能比赛中的获奖学生。在化分实验中,团队一直是称取一次样品,定容后量取三个样,标定三次(此谓“假平行”)。经过外援指导,团队发现考试中真正考查的是“真平行”,即称取三次样品,分别定容、量液、标定。“真平行”考查的是學生的真功夫,学生每一步都必须谨慎、仔细操作,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学生对于完全陌生的仪分实验项目,更加依赖于外援的指导。外援不仅教会了学生仪器的基本操作,还将比赛中的一些关键控制点毫无保留地告知学生。
第五,赛时状态调整。工业分析检验比赛时间紧、强度大,手的操作和眼睛的读数极为关键,所以学生必须有良好心态,才能稳定发挥。首先,学生带熟悉的玻璃仪器到考场。这既可保证准确度(仪器都经过精确校准),又让学生感觉用着顺手,心理上放松。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虽然麻烦,但是非常有效,两名学生的化分实验都是本场最高分。其次,比赛间隙及时调整学生的状态。例如,一名学生在赛前练习得较好,但是上午仪分实验比赛中遇到比色皿不配对问题,耽误时间较多,导致实验没有完成。吃午饭时,学生情绪低落。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下午的化分实验。笔者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先温柔宽慰,鼓励他放下包袱、下午好好表现,又用激将法劝她吃饭,终于让他轻装上阵,在下午有一个出色的表现,用化分实验的最高分弥补了仪分实验的最低分。
三、经验与教训
第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在训练中自我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较欠缺。第二,学生能够正常完成仪分和化分实验,但一遇到意外状况就容易慌张,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比较弱。第三,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整体水平不高,虽然经过层层选拔,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与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应创建工业分析检验团队,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保证优秀学生参加比赛,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聘请业内专家进行指导,缩短其与其他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差距。指导教师需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方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注重技能水平、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能力、创新创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房芹芹(1985— ),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化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