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对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究如何开展阅读导学,以帮助学生通过利用品读文本语言,实现建构语用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本质;读写;表达;语用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68
阅读过程是学生触摸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相互对话,以及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文本语句内涵、句子训练和应用表达,深刻地剖析文本蕴含的情感内涵,引发学生与文本沟通、情感碰撞,触发学生阅读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从多维度地参与阅读探究,个性化地表达研读成果,能在读与写相结合的训练中,深化文本阅读本质,建构阅读知识,训练语言表达,逐步建构和提升语用能力的形成。
一、品悟言语内涵,沟通读写衔接
研读文本语言文字内涵是阅读课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语言,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凸显中心的重点词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促使学生带着个性化阅读情感品味词句内涵,形成独特的阅读见解,逐渐使学生阅读能力获得培养。教师要从文本语言文字中寻找读与写的衔接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内涵的品悟,转向学会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不断学会积累文本语言,不断丰富自身语言储存,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形成读写相互结合,从而既提高学生研读文本语言能力,又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效果,使阅读课堂的语用培养环节更加显现。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朗读一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描述了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了谁?朗读之后,让学生从文中词句中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再读一读。在小组中交流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朗读文中带有颜色词语的语句。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过程,感悟到秋天的雨送给梅花的颜色不单单只有紫红、淡黄、雪白这几种颜色,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列举颜色的种类,说明秋天的雨还送了其他许多种颜色给梅花。学生初步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列举的多种颜色词语,运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加以概括,学生列举出“五彩缤纷”一词,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交流探讨,理解了“五彩缤纷”意思,及其积累了与“五彩缤纷”相近的词语,如,五彩斑斓、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姹紫嫣紅等。学生从解读课文词句过程中,感悟了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概括了本段的中心。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品悟段中两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再利用填空训练题目,让学生积累词汇,进行仿写:秋天的雨把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在全班中交流评价。
二、梳理言语形式,训练表达运用
文本的语言结构、篇章层次表达都是经过作者严谨梳理、锤炼的,哪些重点词句表述了文章的中心,哪些词句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文本作者如何借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点明文章中心?作者又是如何琢磨词句内涵,在字里行间个性化流露出思想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词句内涵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文本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现方法,紧扣文中的中心词句进行导学,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词句内涵,了解和掌握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能够模仿文本语言表达形式,实现会读、会说、会表达的能力,一方面深刻解读文本内涵,另一方面逐步提升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使学生的语感能力最终得以生成。
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了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第一自然段描述赵州桥古老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描述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第三自然段描绘赵州桥美观的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整体表达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第二、三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教师出示填空题目:(1)赵州桥是一座( )( )的桥;(2)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学生研读品悟第二自然段时填写(1)题,研读品悟第三自然段时填写(2)题。学生在研读第二、三自然段语句内容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自然段都是采取“总—分”的叙述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品味、揣摩语句内涵,感悟到文中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述了赵州桥是一座雄伟、坚固的桥,从文中具体数字“三十七米”“五十多米”“九米多”和关键词“横跨”点出雄伟的特点;从“既……又……”的句式理解鹅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体会到赵州桥的坚固特点。解读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句中心句,起着点明这一自然段的中心作用;又了解到这又是一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惟妙惟肖地分叙了桥面栏板上的精美图案,使学生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美观的桥。
三、拓展言语范畴,发展语用思维
学生品味研读文本思想内涵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训练点,努力拓展语言范畴,拓宽学生阅读思维想象时空,让学生在这些语言训练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利用文中词句说一句、一段形象生动的话;对文中空白处进行补白;对课后阅读问题利用文本语言发表个性化阅读观点;对课后小练笔运用个性语言进行表达;仿照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方法,动笔抒发个性情感,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叙述描写的事物;让学生动口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结合自身或生活实际动笔写写阅读课文后的读后感等。教师只有拓宽学生的语言训练范围,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训练过程中逐步获得提升,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语用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初步解读课文基本内容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教师利用课后习题2、3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充分发挥阅读想象,运用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说一段与文中内容有关的话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文本,深刻感悟文本内涵,训练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接着,教师继续利用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表达形式,结合自己对家乡美景的观察,发挥阅读想象能力,动笔写一写,运用一段话描述家乡一处美景,学生小练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成果展示,让学生相互评价小练笔。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和完善语用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超兰.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中放飞想象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 2016(10).
[2] 程小环.打造交互合作的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