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冬 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病房 (辽宁 沈阳 110016)
内容提要: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和显微镜辅助下切除老年患者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垂体腺瘤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单号分为观察组(30例),双号分为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获得了更高的肿瘤切除率,组间比较,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6/3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手术,获得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近年来,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和内分泌紊乱。手术切除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因术野小、暴露不全面等缺点,易造成肿瘤切除不彻底,本研究所述为本院开展内镜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垂体腺瘤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60~73岁,平均(66.7±4.5)岁,病程0.5~1.7年,平均(1.2±0.3)年,肿瘤大小(26.4±7.7)mm。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单号分为观察组(30例),双号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6.3±4.7)岁,病程0.5~1.7年,平均(1.3±0.2)年,肿瘤大小(26.7±7.5)mm;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72岁,平均(67.1±4.3)岁,病程0.5~1.6年,平均(1.1±0.4)年,肿瘤大小(26.1±7.9)mm。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方法。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术,取右侧鼻腔入路,用0.1%肾上腺素棉条收敛鼻腔黏膜。中鼻甲肥大者切除部分中鼻甲。置Hardy扩张器于术侧鼻孔,缓慢撑开,再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然后切开鼻中隔黏膜,将鼻中隔及表面黏膜推向对侧。显微镜下找到蝶窦开口,分离鼻中隔软骨黏膜并用牵开器撑开,显露蝶窦开口,去除蝶窦分隔和黏膜,凿开鞍底病扩大鞍底,7号腰穿针穿刺排除动脉瘤可能后“十”字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用垂体瘤钳、刮匙及细吸引器充分去除肿瘤,然后以明胶海绵填充瘤腔止血,复位骨性鼻中隔和黏膜,双侧鼻腔填入膨胀海绵。
1.2.2 观察组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术,取右侧鼻腔入路,置入神经内镜,以0.1%肾上腺素棉条收敛鼻腔黏膜,确认蝶窦开口后,置入鼻腔牵开器并调整牵开器,在蝶窦开口上切开鼻中隔黏膜,磨开蝶窦前下壁,充分暴露蝶窦前下壁,再以微型磨钻磨除鞍底、蝶窦前壁和蝶窦分隔,充分暴露蝶窦。刮勺剥离蝶窦黏膜,显露鞍底,用0°、30°内镜观察蝶窦各壁,确认蝶窦腔内的骨性隆起。用7号腰穿针穿刺肿瘤,排除动脉瘤可能后用双极电凝烧灼脑膜,切开鞍底脑膜。内镜下仔细探查,采用环形刮圈、刮匙和吸引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内镜观察鞍内可见两侧海绵窦,鞍膈下降满意后用明胶海绵填充。鞍底取一硬脑膜修补,最后用油纱条填塞鼻腔。
采用SPSS20.0版对本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8±0.18)h、(9.62±1.38)d,对照组分别为(2.72±0.29)h、(12.04±1.73)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8.46±9.7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0.37±10.32)mL,观察组肿瘤切除率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33%(25/30),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6/3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因术野小、暴露不全面等缺点,易造成肿瘤切除不彻底。显微镜辅助下切除需经过窄小的硬性通道进行操作,易对鼻腔结构造成损伤,术野较小,能显示鞍上区,在确认鞍底时可参照的标志较少,且对蝶骨平台显露不足甚至为了显露海绵窦内颈内动脉[2],有时需扩大梨状孔或切除部分对侧上颌骨,肿瘤大部分切除后,由于显微镜下直视视野不及残留肿瘤部位,因此肿瘤清除率得不到保障,并且在清除残余肿瘤时易伤及垂体后叶、垂体柄和鞍隔[3]。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从鼻腔推移至蝶窦前壁,不用牵开器,手术距离短,不需要推断鼻中隔,而是在鼻中隔后端做切口,减少对鼻腔结构的创伤,而且改变了显微镜下单一管状视野的局限,术野更清晰,对细微结构的辨认有一定优势[4],显露范围更大,在确认鞍底时可参照的标志较多,易于辨认,能清楚地辨认蝶窦开口、蝶窦分隔及鞍底骨性隆起。但神经内镜较显微镜辅助治疗的不足在于,显微镜呈现的是三维图像,而神经内镜呈现的是二维图像,这增加了神经内镜术野解剖结构的辨认难度,操作时术者需要一手持镜一手操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难度[5]。在本组研究中,分别对本院收治的60例垂体腺瘤老年患者采取神经内镜或显微镜辅助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获得了更高的肿瘤切除率。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使用神经内镜的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显微镜辅助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使用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手术,获得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