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它不仅仅强调考查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升华,还强调括多方面的考查角度。试题往往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考查。在高考文综卷中常常会通过政史结合、史地结合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有时也会采用文史结合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而2018年全国卷Ⅱ的试题却特别凸显了对文史知识的考查,其中的部分试题也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进行解答,下面笔者对其中三道试题从语文和历史学科角度分别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2019年高考的备考能有所启示。
(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试题分析】第24题主要考查商汤灭夏的主要原因。题干蕴含了成语“网开三面”,试题以成语故事为切入点,凸显了文史结合,考查商汤灭夏的原因,因此学生既可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从语文学科角度进行解答。
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商汤”和“夏桀”,结合所学可知:一个是具有仁德之心的仁君,一个是自诩为太阳的暴君,最终商汤战胜了夏桀,这样不难选出正确选项A项。夏商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此时已经脱离了捕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原始时代,故B项表述错误。奴隶社会处于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当时人类还处于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的艰难时期,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生态环境过度开发”这个层面,另外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放生不等同于生态保护,故不选C项。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统治的得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的争夺,捕猎并不是争夺资源,故D项错误。
从成语“网开三面”(或“网开一面”)入手。该成语出自《史记·殷本纪》,其含义是“商汤有一次狩猎,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这样学生很容易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归纳出商汤灭夏的原因来源于商汤的仁德之心,即可选出A项。
【备考建议】①平时的历史教学教师中应该多加强学生对成语典故的了解,特别是与帝王相关的成语故事,如“桀骜不驯”(夏桀)、“网开一面”(商汤)、“暴殄天物”(商纣王)、“爱屋及乌”(周武王)等。②平时的练习和测试时可精选或原创一些涉及成语典故的试题,以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文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文史知识的能力。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通过考查与帝王相关的历史典故,可以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都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试题分析】第27题主要考查昆曲流行的原因。从考查的知识点看,是借用了戏曲知识来体现文史结合的特点,因而学生可从文史两个方面来分析解答。
根据题干的时间“明清时期”、地点“江南地区”、主体人物“都邑大夫”、昆曲特点“官腔”、“雅乐”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和士大夫队伍的壮大,而高雅的昆曲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故选D项。陆王心学发展到明末清初后日益僵化,更多的是被批判地继承,而非广泛传播,可排除A项。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时间上在昆曲之后,故排除B项。尽管社会阶层发生变化,但社会阶层不等同于社会等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不选C项。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基础深厚,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多为文学人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昆曲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它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学生在解题时抓住所熟知的“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文学人士”并结合“昆曲多为文学人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等内容,可直接选出D项。
【备考建议】①要厘清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脉络和特色,傩戏带有巫术色彩,元杂剧标志着戏曲走向成熟,昆曲是百戏之祖,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顶峰。②在学习中还要多以典型的文学戏曲作品为例了解其特点等,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梅兰芳的《龙凤呈祥》等。从而也可以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文史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018·全国卷Ⅱ·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试题分析】第34题主要考查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从考查知识上看是典型的文史常识。无论是作家果戈里,还是其作品《钦差大臣》,在历史和语文学科都被学生们所熟知。因而学生可从文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解题时抓住题干所给的时间“1836年”,通过该时间可知:①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已经产生;②当时俄国还处于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果戈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和《钦差大臣》,主要批判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故选B项。当时俄国是封建制度而非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反映,区别在于前者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后者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题干体现的是批判而非歌颂,故不选C项。“钦差大臣”是封建专制的化身,题干讽刺的是钦差大臣,即专制体制,而非拜金主义,故不选D项。
《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故事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输掉打赌后,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时,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出现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嘴脸,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学生通过学过的语文知识可直接选出B项。
【备考建议】①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每种文学流派的出现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每种流派的特点。②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要联系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解其内涵,从历史学的角度阅读文学艺术作品,结合文学艺术成果产生的背景和现实生活,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总之,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所体现的特点是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凸显文史知识的考查。这启示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课本”内容,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深化和升华教材的同时,多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多加强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以达到学科间的“双赢”效果。这样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顺应了多角度考查历史知识的要求,顺应高考不断变化的趋势。